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分析美学区外伤性牙缺失即刻种植后牙槽骨三维方向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为美学区牙外伤后的即刻种植提供参考与临床指导依据。方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因美学区外伤性牙缺失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按照病例纳入标准纳入患者43名(其中男性20名,女性23名),共59颗植体,其中唇侧骨板完整者为A组,28颗植体,跳跃间隙植骨;唇侧骨缺损者为B组,31颗植体,通过植骨联合生物膜修复骨缺损。所有患者统一待6月愈合期行最终修复。分别获得患者种植完成当日(T0)、6月(修复完成时,T1)、12月(修复后6月,T2)的CBCT影像学数据,并测量唇侧(LH)、腭侧(PH)、近中(MH)、远中(DH)4个位点的牙槽骨高度,种植体肩台处(LT0)、肩台根方2mm处(LT2)、4mm处(LT4)、6mm处(LT6)、8mm处(LT8)处唇侧正中5个位点的牙槽骨厚度。采取重复测量方差方法分析不同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变化,包括唇侧、腭侧、近中、远中牙槽骨高度以及唇侧牙槽突厚度。结果:观察期内,两组的种植修复成功率均为100%;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唇侧牙槽骨厚度,LT0、LT2、LT4、LT6、LT8处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的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LT0、LT2、LT4、LT6处唇侧牙槽骨厚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LT8位点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各组同时间之间均无交互作用(P>0.05)。经过6个月愈合期,两组的LT0、LT2、LT4、LT6、LT8处牙槽骨厚度吸收显著,其中B组LT0、LT2、LT4、LT6位点的T1-T0的吸收量为2.02±0.57mm、2.12±0.46mm、0.99±0.35mm、0.93±0.17mm高于A组的1.78±0.47mm、1.73±0.73mm、0.68±0.47mm、0.68±0.27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位点T1-T0和T2-T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LH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H、MH、DH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H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MH、DH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各组与时间之间均无交互作用。经过6个月愈合期,LH位点牙槽变骨化,B组的T1-T0的吸收量为1.10±0.29mm,高于A组的0.70±0.14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LH处T1-T0和T2-T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H、MH、DH两组内的T1-T0与T2-T0的吸收量也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从本研究可以得出:1、美学区外伤性牙缺失即刻种植可以取得成功,值得推广使用。2、美学区外伤性缺牙即刻种植后,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有一定的吸收,存在美学风险。3、外伤即刻种植后,完整的唇侧骨板能够减少牙槽骨吸收,术中应尽量保存唇侧牙槽骨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