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以文字或书面语言为研究对象,注重文献资料考证和故训寻求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和古典文献学等,与经学的联系十分紧密。本文认为,凡在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古典文献学和儒家经典、诸子学说的研究、传承中有所建树的人都应算作语文学家,其中也包括在教育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物。《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了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事,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山东地区在先秦两汉时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镇,涌现出了大批语文学家,他们参与了儒学、黄老之学等学派的创立与延续,在稷下学宫、汉朝石渠阁会议等大型学术文化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等领域建树颇丰,对中国语文学和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山东地域的语文学家尚无系统研究,基于此,本文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的514位山东语文学家进行了穷尽性的梳理分析,总结其学术活动和学术贡献,力求为古代山东语文学家和山东语文学史的研究打好基础。本文主体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山东区域和语文学家进行界定,说明在前四史中确定山东语文学家应遵照的标准,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对前四史中的山东语文学家一一辑录。将山东语文学家分成籍贯属于山东(373)与客居山东(141)两大类,分别辑录其籍贯或客居山东的经历、语文学相关学术活动等。第六部分:对上述山东语文学家所参与过的重要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进行梳理。先秦两汉时期,山东语文学家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学术活动,其中不乏首创性的学术成就。在学术传承与语文学教育方面,山东语文学家在儒学、黄老之学等重要学术流派与儒家经典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及其弟子形成的儒家学派和齐国稷下学派以及汉朝石渠阁会议等是影响中国语文学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学术团体或学术活动,山东语文学家在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第七部分:分析山东语文学家在语言理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文教育与文献学等方面对语文学的突出贡献。先秦两汉时期,山东语文学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科的孕育与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首开私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孔子及其弟子首开大规模文献收集与整理之风,汉朝时经过刘歆、郑玄等语文学家的推动,中国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第八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