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旅游业正处在由高速发展向优质发展的转型期。为实现优质旅游,推进旅游业发展,大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成为高校的核心目标。然而,面对旅游业亟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强烈社会需求,大量的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却存在着专业认知度低、在学习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行为不佳等现象,进而导致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从而会制约旅游业高质量的发展。基于此,论文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专业认知入手,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为优化大学生学习行为提供可行性的指导和建议。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法整理专业认知和学习行为的相关文献,基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和学习行为的维度,编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和学习行为量表,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探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关系。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量表可划分为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习能力期望、专业情感和就业期望五个维度,共28个题项,“学习行为”量表可划分为课堂学习行为和课外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共10个题项。根据量表所编制的问卷共38个题项,其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测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影响学习行为的工具。第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的五个维度和学习行为的两个维度的平均分仅仅略高于中值分,这说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度不是很高,学习行为表现不是特别积极。第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个体特征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生源地”变量对专业认知和学习行为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年级”和“志愿选择”变量对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高年级、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行为要优于低年级。具体来说,年级在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堂学习行为和课外学习行为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能力期望、专业情感和就业期望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志愿选择在培养目标、专业情感、课堂学习行为和课外学习行为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培养模式、学习能力期望和就业期望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第四,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按照极端值法划分为高、低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专业认知水平高的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要优于低专业认知水平的学生。第五,在控制年级和志愿选择变量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和学习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专业认知五个维度分别对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课堂学习行为影响作用由大到小排序为学习能力期望、培养目标、专业情感、就业期望和培养模式;对于课外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排序为学习能力期望、就业期望、专业情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最后,论文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影响学习行为的实证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对于不同年级和志愿选择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要采用针对性的专业认知教育,尤其关注调剂志愿学生的心理状态。(2)细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全面的学习规划。(3)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的学习服务。(4)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能力期望,进行正确的自我能力评估与定位。(5)培养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积极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就业期望。论文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一方面,基于相关理论,对专业认知和学习行为的影响关系进行关联性的深入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开创性地编制了信度和效度良好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量表,并且在研究专业认知对学习行为影响时排除了年级和志愿选择等变量的干扰,使实证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将丰富专业认知理论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