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热潮,相继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研究”人物。在英国“文化研究”的行列中,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被公认为是第一代“新左派”的核心人物、“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威廉斯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运用于文化研究实践中,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开辟了文化批判与政治批判紧密结合的新视野。这一新视野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关注,但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从其文化视角展开研究,对他文化研究的政治维度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这一维度概括为文化政治学,着重研究其文化批判的政治思想意蕴,具体研究分为四部分:一是梳理威廉斯的文化政治思想形成的思想背景,考察其与文化主义传统、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以及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关系。威廉斯的文化政治思想,以英国本土“文化主义”的文化研究为重要背景,同时引入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观点,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理论。他对文化精英主义的扬弃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促成了其文化唯物主义政治思想的形成。二是重点分析威廉斯文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即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这一思想重新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威廉斯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并不单纯地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还应当包括文化这一元素,它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所提到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整体过程当中。而依托于这一理论,威廉斯还提出了“三重”文化观:文化是一个物质性的总体过程;文化作为“感觉结构”;文化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本文还对文化政治的若干个关键词进行了阐释,其中包括:作为政治制度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作为政治意识的霸权与意识形态概念以及构成政治主体的阶级、劳工和大众概念,从而重构了其关于文化政治思想的基础框架和核心概念。三是深入探讨威廉斯关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相关论述,着重分析文化的政治性功能、政治的文化(学)表达以及文化批判的政治价值追求。论文分析了威廉斯从文化自身及其构成要素——语言和文学入手,探讨文化作为表达符号、政治意识与整体生活方式的政治性功能;相应地,政治也可以在文学中得到反映与呈现,如现实的阶级对立、地方性与感觉结构分别在威廉斯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中得到了表达。总体来讲,工人阶级只有对自身身份进行重新认识,才能确立起社会主义民主与平等的现实追求,从而实现其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独特优势。文章最后从政治理想角度分析了威廉斯的文化革命思想。威廉斯对为何及如何进行文化革命以及革命长期性的分析作了丰富论述,特别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共同文化建构的基本思想。在威廉斯看来,只有从“感觉结构”、整体性生活方式,及媒介传播与文化教育方面着手进行革新和重构,让工人阶级能够获得表达的机会、接受教育、民主式传播途径,才能实现深层次的文化革命。工人阶级在对自身的文化权利与传播权利的争取过程中,也就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形构过程,而只有各个阶级共同地、平等地表达自身政治诉求时,社会主义共同文化以及团结互助的共同体观念才能形成。本文指出,这些文化政治思想有其重要的学理价值,但也有其非科学性,并流于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