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主”到“民权”——谈西方民主思想对近代改良派民权思想的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ps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思潮纷纷进入中国,很多中国的学者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国人们大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他们认为适合于中国现状的思想。这其中以西方的民主思潮,最为国人所接受。他们希望通过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改良派的思想家们就是其中的先驱。改良派的学者们把西方民主思想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引入中国,“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等概念成为了他们构建自己民权思想的出发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作为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从这些概念出发,构建出了他们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民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付诸实践,提出了对于君主立宪制的构想。所以,“民权”是源于“民主”的,“民权”是作为“Democracy(民主)”的中文译法被引入中国的。改良派的学者们看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自由”和“平等”对于否定专制制度和启蒙人性的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民权”并不是“民主”,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的国情的影响,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群己关系”的理解,对于“民本”思想的留恋,对于“国家”与“政府”关系理解的限制,加之当时的“救国救亡”的时代第一要义,都使得中国的“民权”只能以一种与“君权”共存的局面出现。所以,最终“民权”成为了“民众权利”的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群体的权利,而并非个人权利。君主立宪制也只是一种以君权为核心的制度,而并不是那种“君权为虚”意义上的西方的民主制度。 “民权”源于“民主”,又不同于“民主”。改良派的学者根据他们实际改革的需要,构建了他们的“民权”思想。笔者希望通过对“民权”和“民主”的比较,通过对这个转变过程的阐述,真正把握改良派“民权”思想的实质。
其他文献
在现代性的境域之下,虚无主义遮蔽了意义世界原始发生的可能性.虚无主义有其深厚的哲学史背景,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就有其渊源,而在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中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本文对庄子与阿多诺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庄子、阿多诺一中一西,一古一今,时空跨度大,然而其美学思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对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反思。异化
介绍了某型号超临界汽轮机红套环高压内缸强度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红套环高压内缸额定负荷稳态工况以及冷态启动、温态启动、热态启动和极热态启动等瞬态工况进行了强度计算与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哲学诠释引发了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双方争论虽暂时以哥本哈根学派占上风,在物理学领域中基本取得了共识,但这种争论无法在物理的图景中得到最终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在所有的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管理是文化的产儿,但其依靠科学还是依靠人文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东西方管理学界的重大难题。因为科学管理
在“后马克思主义”学者拉克劳和墨菲看来,面对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及20世纪末的全球化大趋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显然不能很好地解答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