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的女性主义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显现——以《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ch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翻译研究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从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由于女性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的影响,因此女性主义译者将翻译视为一项政治行为,并且从女性主义角度强调翻译主体。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家不仅关注该理论,并且提出各种理论观点。 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路易斯·梵·伏洛图,雪莉·西蒙和劳伦·钱伯伦。1996年,雪莉·西蒙出版了她的女性主义翻译著作《翻译中的性别:文化特征和转化的政治性》,路易斯·梵·伏洛图在第二年出版了《翻译和性别:女性时代的翻译》。她们都认为女性应该操控语言使她们在现实世界中被关注。在中国,女性主义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被朱虹教授引入到中国,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直到2000年才有学者注意到该理论对翻译的影响,像廖七一,孟翔珍,徐来,张景华等学者开始探索女性主义与翻译之间的关系。2004年的《中国翻译》发表了几篇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文章,文章陈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上的重要意义,扩大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围。 就译者主体性而言,该问题已经被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但是从性别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还不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面的独特性在于以下两点:一方面在于它将以往受到忽视的译者性别因素列入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译者利用译者主体性的这一因素,提倡将翻译作为重写的机会以反抗文本的男性主导和女性歧视。 基于此现象,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翻译的角度切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尽管很多文章是关于单纯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却很少有文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本文中,作者试图对比《呼啸山庄》分别由女性主义译者和非女性主义译者翻译的两个译本来发现两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的不同。 论文的第一章介绍女性主义以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强调翻译主体;二是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三是要求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接着是文献综述,介绍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主要理论观点和女性主义译者经常采取的翻译策略,即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以及劫持的方法。女性译者希望通过这些“陌生而新奇”的表达法使读者注意到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章着重分析文学翻译中的女性主义翻译以及译者主体性的显现,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基本构成要素及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联系,指出在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性别是个十分重要的角度。最后,文章对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反思。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通过分析研究《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揭示在翻译过程中女性主义译者和非女性主义译者的不同之处。文章主要从前言和脚注、文体、审美感、咒骂语和称呼语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两个译本的对比显示出两者在选择译本、语言特色和选择翻译策略上的不同,并且告诉读者非女性主义译者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使用一些贬低女性的词语,而女性主义译者偏爱使用一些能构建女性身份的词语和表达。 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综述,总结本文重点,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意义和不足之处。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文本分析的方法,作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译本,文章中举出诸多关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的例子。通过两个译本的对比显示出女性主义译者和非女性主义译者的区别,这可以使研究者思考翻译研究的发展,认清即将面对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是应当本着客观的态度,使用有效的手段将源语及其文化的本来风貌呈现给目的语的读者。
其他文献
漂流民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一群体为我们认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和日本社会全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同时,对处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漂流是“锁国”背景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