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细胞适应毒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一种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 1-20日龄雏鹅或雏番鸭的高度接触性、传播性、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的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发展。虽然小鹅瘟弱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使用对小鹅瘟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小鹅瘟依然有流行趋势。本研究在对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情况初步了解基础上,对GPV-CZM、CZM-70和CZM-142进行了全基因序列分析,并对细胞适应毒CZM-142进行了动物攻毒保护实验相关的研究。1 2019-2020年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调查为了解江苏地区小鹅瘟的流行情况,于2019年到2020年采集来自扬州大学动物医院的疑似小鹅瘟病例的肠道和肝脏等样品,共分离到30份GPV分离株。从流行季节来看,以春夏两季所得到的分离株较多;从临床脏器病变情况来看,主要以肠道症状为主。对所有GPV分离株的主要结构基因VP3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进化、糖基化位点和基因重组测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株GPV分离株的VP3全长均为1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经典GPV-VP3序列同源性为95.2%-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100%,分离株集中分布在同一亚群中,与经典GPV株亲缘关系较近,说明遗传进化相对保守。所有分离株均有5个糖基化位点,比标准B株少505-508位NRTS糖基化位点。重组事件分析发现,现有分离株病毒没有重组情况的发生。2不同代次CZM株病毒全基因分析本研究选取GPV-CZM、CZM-70和CZM-142三株病毒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和致病性试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代次毒株相比,CZM-142株在雏鹅的发病、致死率、体重等方面的影响是最小的,可以作为潜在的细胞弱毒疫苗候选株。全基因测序结果发现,三株病毒的全长均为5106bp。与GPV-CZM相比,CZM-142株基因存在79个核苷酸差异位点,其中,非编码区有32个核苷酸差异位点;编码区中有16个核苷酸差异位点位于NS片段,31个位于VP片段,不存在碱基的插入与缺失。氨基酸方面有8个位于NS蛋白,25个位于VP蛋白,其中部分氨基酸位点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可能与细胞致弱机制有关。3细胞适应毒CZM-142动物攻毒保护实验为了解小鹅瘟细胞适应毒CZM-142对野毒攻毒保护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将CZM-142适应毒分别以625、1250、2500和5000TCID50免疫剂量免疫1日龄雏鹅,并在免疫后第6天进行强毒100LD50的攻毒试验。结果发现,2500和5000TCID50剂量CZM-142适应毒免疫后不仅能产生较高抗体水平,而且均能有效保护雏鹅不发病,强毒对照组雏鹅全部发病死亡,说明2500个TCID50剂量的CZM-142适应毒就能有效保护100LD50的强毒感染,提示小鹅瘟细胞适应毒CZM-142株有望成为小鹅瘟病毒细胞弱毒疫苗候选株并应用于小鹅瘟的防控。
其他文献
目的: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联合剖宫产手术指征,对我院2015-2019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影响剖宫产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分娩、且分娩孕龄≥28孕周、活胎、非因胎儿畸形引产的1785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受试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分娩孕龄
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猪是沙门菌的主要宿主之一,我国是猪肉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因此,加强猪源沙门菌的监测和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调查了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分布特点,并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和分子分型研究,以期为猪生产链中沙门菌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材料依据。一、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污染
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系统,它关系到防洪、供水、供电、粮食、生态等方面。以往的水利工程建筑受财力、政治环境和审美观点的限制,设计往往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唯一需求,加之水工建筑本身的限制性,水利建筑物的形象单一、重复、厚重、单调。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关注水利工程的美化设计,包括工程的生态设计以及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近些年来,在世界建筑风格多元化的背景下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呼吸和泌尿生殖系统。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基因型众多,可分为Ⅰ~Ⅵ群及不同亚群,其中GVI-1基因型(又称TC07-2型)毒株于2007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被分离鉴定,随后在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出现。流行病学监测显示,近年来GVI-1基因
目的:通过对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改良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治疗此类骨折时选择合理内固定方法提供临床策略。方法:选取24个完整成年人股骨防腐处理的标本,按照改良Pauwels 70°进行股骨颈截骨,制作垂直剪切型股骨颈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个,分别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固定:①A组:采用单纯三枚空心螺钉倒“品”字形固定。②B组:采用空心螺钉联合1/3管
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 virus 1,BoHV-1)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的病原体,是感染牛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感染之后能够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眼结膜和神经等多种组织器官的炎症。该病毒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对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发现BoHV-1在潜伏感染的感觉神经元及裂解性感染的细胞
奶牛产后产道开放,子宫常被病原菌感染,引起奶牛子宫炎或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诱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其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可以通过结合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
β-羟基脂肪酸是一类具有重要活性的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合成、药物研发和生物材料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可再生的脂肪酸一步氧化生成β-羟基脂肪酸是一种理想、直接且经济的制备方法。但如何在含有多个C-H基团的脂肪酸中对β位点实施氧化,在化学和生物体外合成都极具挑战性,且尚未实现。过氧化物酶P450Bsβ可以利用过氧化氢以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脂肪酸为底物催化生成α-和β-羟基脂肪酸,同时伴随一定量的1-烯
沙门菌是人类和动物重要的病原体,它们不仅可以引起畜禽的多种疾病,在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中也十分突出。目前,沙门菌的耐药问题逐渐加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生产中不科学用药导致耐药外,沙门菌形成生物被膜抵抗药物的作用也是原因之一。为了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寻找绿色规代药物,中药开始在抗感染、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效果中崭露头角。本文将通过对苏皖地区动物源沙门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
近年来,鸡星状病毒(Chicken Astrovirus,CAstV)的感染在国内外十分普遍,其引发的雏鸡肠炎、肾炎和发育迟缓等疾病对养禽业造成了一定危害。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在鸡的粪便中发现和星状病毒类似的病毒颗粒,随后在南非、美国和尼日利亚等国家,研究人员相继发现CAstV的感染情况。虽然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关于鸡星状病毒的流行情况的调查,但有关国内CAstV流行株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