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2年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颁布以来,已有不少对该标准的研究成果。该文试图借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方法对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2011版”)中的内容标准进行分类,探究知识目标与行为动词搭配的规律,以分类表中两个课标不同历史分期出现的目标频次的变化来考量历史课程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陈述选题原因、研究方法和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历史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对于历史学科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经过十年课改的实验,2012年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2011版”是在“实验稿”基础上的一次进步,总结十年课改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稿”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尤其是在内容标准方面,增删了多处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知识点的选择一定是在该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下的。本文试图由此着眼,通过“实验稿”和“2011版”课标中内容标准的变化来考量历史课程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主要借鉴了《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的修订版《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分类表。根据分类表将我国两版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以“动名词”组合的形式分类,从而对比不同组合数量的变化,即可看出历史课程的发展倾向。我国对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颇多,学界对其研究有着较高的热情,主要是解读、对比、透视历史课程的价值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是两版历史课程标准总体框架的变化。在阐述两版课标框架体系上的细微变化之后,主要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部分的具体阐述方式进行了对比。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1版”的确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第三部分是分类表下两版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变化。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三方面:一是阐述如何将分类表运用到我国历史课程标准的分析中去;二是基于分类表下的两版历史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类结果;三是通过分类结果分析我国历史课程在价值取向、历史观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探究我国历史课程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是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主要有以下四点:1)增删知识点的标准不够具体;(2)程序性知识大幅减少,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3)历史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使用不够严谨;(4)缺少对学生评价、创造等能力的培养。“2011版”课标虽然在“实验稿”的基础上有很大改善,但对于以上几点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