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的宗教观是一种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的道德宗教观,道德宗教是他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康德通过对理性本性的审查,说明了理论理性无法建立关于超验的上帝概念,并且确立了实践理性的客体——至善。康德把上帝存在作为实现至善所必须的公设,并在道德上证明了上帝存在,由此建立了他的伦理(道德)神学;又通过论述至善实现的现实性,在纯然理性的界限里确立了其道德宗教。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论述康德的宗教观:第一部分介绍了康德的宗教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在康德哲学出现以前,近代“理性神学”成功地摧毁了基督教神学造成的信仰对理性的不合法的统治,但是它并没有成功的用理性说明信仰。康德对于基督教神学的批判,首先要面对的是自然神学和神秘主义。同时,康德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做了极大的修正,在认识论、道德学和神学中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是从理性批判开始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其宗教哲学思想也是在理性批判的过程中确立的。第二部分阐释了传统基督教的一般观念以及康德对这些观念的重新解释。在宗教哲学中,“上帝”是最重要的概念。康德要想建构宗教哲学,也必须对“上帝”概念进行阐释。传统的神学理论家更加强调上帝的形而上学属性,而康德的道德宗教则更加强调上帝的道德属性,上帝首先是最高的道德统治者,才可以成为我们的信仰对象。“神义论”也是自然神学中的重要理论,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多从神学角度为神义论提供哲学辩护,在康德看来,这种神义论是一种“教义式的神义论”,它并不能使我们通达上帝。康德主张一种“确实可信的神义论”,其诉诸的是“一个道德上的和睿智的本质的上帝”。第三部分论证了康德如何从纯粹理性出发建构自己的宗教哲学的。前两章的论证为康德的宗教哲学作了理论铺垫,康德论证道德宗教是有自己的逻辑进程的,由道德进入宗教是批判哲学所能证明的理性宗教的可能建构路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希望问题,同时也说明了理论理性不能建立关于上帝的观念,以往对上帝存在所作的证明都是谬误;《实践理性批判》通过对纯粹实践理性对象的无条件的总体——至善如何可能的解决,追寻出一个更高的、道德的、最圣洁的全能存在者,将纯粹理性关注的目光引向伦理神学。在《判断力批判》中,通过批判自然目的论而走向道德目的论,在道德上证明上帝的存在,最终从伦理神学过渡到了道德宗教。第四部分从康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出发,详细说明康德的道德宗教的一般原理。本章从人性善恶论出发,通过对根本恶的分析,说明实现道德完善必须要基于向善的原初稟赋,完成彻底的心灵改变,去恶迁善。人类道德的完善无法通过个体的人付出的道德努力来达成,应该通过一个善的联合体——伦理共同体来实现。他将宗教信仰与教会信仰对比,要求传统的教会信仰应该过渡到纯粹的宗教信仰,让宗教保持在“纯然理性的界限内”。人要根据成为上帝之国中的合格成员所要求的道德规定性,基于善的原则事奉上帝。在宗教事务中按照良知的引导去对待上帝,保持内心的正直和虔诚,与一切对于上帝的伪事奉相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