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缝背核5-HT神经元在orexin促麻醉觉醒中的作用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uojad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全身麻醉至今已经有170年的历史,但是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用网络调控机制解释麻醉药物的作用,认为脑内多种神经递质、调质及其投射系统与全身麻醉的产生和调控相关。本实验小组前期系列研究已经证明神经肽orexin在全麻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现orexin可以激活结节乳头核的组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挥其促麻醉觉醒的作用。有研究表明oreixn亦可以作用于激活脑干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的5-羟色胺能(5-hydroxytryptamine,5-HT)神经元,调控如睡眠等生理功能。5-HT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单胺类物质,参与痛觉、体温、情绪、睡眠-觉醒的调控,已有证据表明5-HT在麻醉中也有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异氟烷麻醉中DRN的5-HT能神经元是否参与介导orexin神经元麻醉促觉醒作用。目的:了解脑干的DRN区的5-HT能神经元在orexin异氟烷促麻醉觉醒效应中的作用和机制。实验一:DRN区微注射orexin及其受体配体对异氟烷麻醉的诱导和觉醒时间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30-300g),月龄3-4m,实验前动物先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1ml/kg,i.p.)。(1)在DRN埋置核团微注射外套管,5-7天后进行实验。大鼠在氧流量为1.5L/min、异氟烷浓度为1MAC(1.4%)条件下进行麻醉。麻醉第15分钟时DRN区微注射orexin-A(30pmol/0.3ul,100pmol/0.3ul)或orexin-B(30pmol/0.3ul,100pmol/0.3ul),对照组注射saline(0.3ul),另外两组微注射orexinⅠ型受体拮抗剂SB334867(5ug/0.3ul,20ug/0.3ul)或Ⅱ型受体拮抗剂TCS-OX2-29(5ug/0.3ul,20ug/0.3ul),对照组给予DMSO(0.3ul)。给药15分钟后停止麻醉剂吸入,给药终止至大鼠翻正反射恢复时间为觉醒时间(emergence time)。观察记录SD雄性大鼠异氟烷麻醉的觉醒时间。(2)慢诱导法观察麻醉诱导时间:动物分组同上。上述各种试剂于给药后15分钟进行麻醉。将大鼠置入麻醉箱,氧流量设为1.5L/min,异氟烷挥发罐浓度为2%。从麻醉剂开始吸入至大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为麻醉诱导时间(nduction time),记录慢诱导的诱导时间。结果:(1)与saline对照组比较(13.91±0.90min),DRN区微注射100pmol(10.05±0.36min)和30pmol(11.6±0.36min)orexin-A后大鼠的觉醒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DRN区微注射100pmol orexin-B也有促麻醉觉醒作用(10.59±0.40 min),与对照组相比觉醒时间缩短(p<0.05),但30pmol组的觉醒时间(11.78±0.56 min)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微注射orexinⅠ型受体拮抗剂SB334867 20ug后觉醒时间(13.81±0.18 min)比DMSO对照组(11.33±0.35 min)延长(p<0.05),但5ug组无此作用(11.84±0.46 min,p>0.05 vs对照组)。给予orexinⅡ型受体拮抗剂TCS-OX2-29后(18.07±0.67 min)也对觉醒时间无影响(p>0.05)。(2)在慢诱导,orexin-A(30pmol/0.3ul,100pmol/0.3ul)、orexin-B(30pmol/0.3ul,100pmol/0.3ul)、orexinⅠ型受体拮抗剂SB334867(5ug/0.3ul,20ug/0.3ul)和Ⅱ型受体拮抗剂TCS-OX2-29(5ug/0.3ul,20ug/0.3ul)的DRN核团微注射都对诱导时间都无影响(p>0.05)。实验二:DRN区微注射orexin及其受体配体对异氟烷麻醉诱导的脑电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30-300g),月龄3-4m,实验前动物先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1ml/kg,i.p.)。(1)实验前于DRN核团区进行微注射外套管和脑电监测电极的埋置。5-7天后在氧流量为1.5L/min,异氟烷浓度为1MAC(1.4%)条件下对大鼠进行麻醉。在麻醉第30分钟时DRN区微注射orexin-A(100pmol/0.3ul)、orexin-B(100pmol/0.3ul),对照组给予saline(0.3ul)。观察从麻醉前清醒状态到异氟烷麻醉后的脑电变化以及给药的影响,计算爆发性抑制率的变化(Burst Surpression Ratio,BSR),并和对照组进行比较。(2)DRN核团微注射套管与脑电监测电极埋置术,5-7天后在氧流量为1.5L/min,异氟烷浓度为0.75MAC(1%)条件下对大鼠进行麻醉,在麻醉第30分钟,DRN核团微注射orexin-A(30pmol/0.3ul,100pmol/0.3ul),对照组给予saline(0.3ul)观察和分析脑电频谱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8.72±2.69%),DRN核团微注射orexin-A后脑电的爆发性抑制率(BSR,9.55±1.54%)降低(p<0.05),脑电波向类觉醒波转变。(2)与对照组相比,DRN区微注射100pmol orexin-A后EEGδ波明显减少,而30pmol orexin-A注射组δ波仅轻微减少。实验三:orexin对麻醉过程中DRN区5-HT神经元活性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30-300g),月龄3-4m,实验前动物先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1ml/kg,i.p.)。侧脑室微注射外套管埋置术,5-7天后在氧流量为1.5L/min,异氟烷浓度为1MAC(1.4%)情况下对大鼠进行麻醉,麻醉第15分钟侧脑室微注射orexin-A(100pmol/0.3ul)或saline(0.3ul)麻醉第30分钟处死,对照组大鼠清醒状况下心脏注射10%氯化钾处死,处死后灌注取材免疫荧光法标记5-HT神经元的活动状态,采用5-HT与c-Fos共标记确定5-HT神经元的活动状态,观察5-HT神经元活化情况。结果:用c-Fos表达细胞数量百分比表示5-HT神经元活化率,侧脑室微注射orexin-A组(12.54±1.45%)高于微注射saline组(7.20±0.78%p<0.05),与未给予麻醉处死组(13.24±1.6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orexin可以通过促进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麻醉中脑电波从爆发性抑制波向类觉醒波转化,EEGδ波减少,加快麻醉后动物的觉醒。
其他文献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双师型"教师结构队伍建设的严峻现实和问题,提出以校
当前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时有发生,如“毒豆芽”、“染色黑芝麻”等,而且,忙碌的上班族常常没有时间购买新鲜的农产品。城市人群希望方便地购买到安全新鲜的农产品,农村人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
随着航天,超导技术和大型低温工程(ITER)等领域的迅猛发展,环氧树脂在低温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纯环氧树脂固化体系在常温下存在质脆韧性差等缺点,在低温下由于收缩导致的
目的:比较关节置换与不同的内固定术治疗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60例。年龄50~90岁,平均年
科技发展迅速,现代智能化科技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移动网络的建设发展,使得各个新媒体的交流平台不断增加,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模式与日常生活。现如今,很多企
介绍了应用ANSYS软件对变压器油箱进行强度分析的方法。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1000kV并联电抗器两种油箱结构的机械强度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部分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舒林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直肠中残存腺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初步探讨舒林酸对FAP患者残存腺瘤的影响。方法:FAP患者口服舒林酸400mg/d,12个月
贺昆是云南普洱绝版套色木刻群体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代表画家,其版画作品的魅力在于浓郁的云南地域特色和其独具韵味的绝版木刻语言形式。在绝版套色木刻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