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CVD制备氢化硅氧薄膜及其光电特性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基薄膜材料具有原料储存丰富、材料和制造成本低廉、制备技术成熟及易于大面积加工、并且易于实现柔性电池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广泛待开发的空间大。在众多类型的薄膜材料中,氢化硅氧薄膜材料有其独特的优势,且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之一。本论文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沉积了大量的硅氧(SiOx:H)薄膜,研究了P型硅氧(SiOx:H)薄膜的结构、光学和电学特性。对于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作以下几点简要介绍:1.以不同的二氧化碳与硅烷气体流量比(RC=[CO2]/[SiH4]=0、0.5、1、2)和不同的衬底温度(200℃和250℃),在高气压(220Pa)和高功率密度(1W·cm-2)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的氢化硅氧(SiOx:H)薄膜。运用Raman谱和XRD对材料的微结构进行表征,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薄膜的键合模式以及薄膜中氧含量、氢含量进行分析表征。薄膜的光学特性(薄膜折射率n、光学带隙Eg等)与不同CO2/SiH4气体流量比的关系是通过分光光度计(UV-VIS)透射谱分析讨论;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进行变温暗电导率测试,分析讨论了暗电导率σd、激活能Ea与CO2/SiH4流量比的关系。实验发现,薄膜沉积速率可达0.30nm·s-1;同时,随着掺入气体CO2流量增加,薄膜由微晶+非晶两相结构逐渐转化为非晶相;在500750nm波长范围内,氧的掺入使薄膜折射率下降(从3.67到2.65),光学带隙增大(从1.52eV到2.26eV);薄膜中Si-H键伸展模的微结构参数R*增大,缺陷增多薄膜质量变差;随着二氧化碳气体流量比的增加,过氧反应导致薄膜中的氧原子增多而使薄膜电学性能变差,电导率呈减小趋势而激活能Ea增大,费米能级向导带底移动。2.不同氢气流量比系列的氢化硅氧(a-SiOx:H)薄膜是由PECVD系统沉积在普通玻璃衬上,研究了不同的氢气与硅烷气体流量比(RH=[H2]/[SiH4]=200,250,300,350,400)对材料微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3]。薄膜的微结构和光学特性是利用Raman谱、XRD和紫外-可见光(UV-VIS)透射谱分别进行表征测试与分析的。从实验的表征结果来看:硅氧薄膜的XRD和Raman谱的表征结果相互验证即都呈现出非晶硅的特征峰;随着氢气气体流量比增加,氢等离子的刻蚀效应使得薄膜中氧原子数量增多,最终导致薄膜沉积速率RG减小,光学带隙Eg增大(从1.78eV到2.13eV)。3.不同硼掺杂比系列P型氢化硅氧(SiOx:H)薄膜是以不同的乙硼烷与硅烷气体流量比(RB=[B2H6]/[SiH4]=0%、0.75%、1.5%、4.5%、7.5%)、二氧化碳与硅烷气体流量比(RC=[CO2]/[SiH4]=0和1),固定的衬底温度(TS=200℃)、高气压(220Pa)、高氢稀释比(RH=[H2]/[SiH4]=200)和高功率密度(1W·cm-2)为实验参数条件所制备[3]。借助Raman谱、XRD、紫外-可见光(UV-VIS)透射谱以及变温电阻测试等手段,分析讨论了在改变硼掺杂比的情况下对氢化硅氧(SiOx:H)薄膜微结构与光电性质所产生的影响变化和产生这种变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薄膜的结晶态随着硼烷的引入明显减少最终消失,同时随着硼掺杂比RB的增大,薄膜光学带隙减小,折射率增大,薄膜暗电导率先减小后增大,这不仅与硼掺杂比有关,而且与薄膜中的氧含量和结晶率相关,最终获得电导率最大值为0.048Ω-1·cm-1。
其他文献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多使用的减反射技术为PECVD法沉积氮化硅减反射膜。并已在单层氮化硅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多层氮化硅减反射膜技术,使这项技术不断成熟。多层氮化
以海上陶瓷艺术家创作作品中的创新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产生的背景、表现风格、创作题材、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阐述,试图通过作品图片、工艺技术、成功案例等资
<正>据资料报道,鸭圆环病毒可侵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1],主要特征是引起鸭的免疫抑制,鸭生长迟缓并有零星死亡[2]。为验证这一结论,2013年—2014年本研究选择了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对宫音的特殊重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在乐学、律学、调式理论、古代音乐美学中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中粉彩瓷装饰用颜料是关键。文章整理了传统粉彩颜料的配方组成与制备方法,叙述了粉彩颜料的分类,归纳了景德镇传统粉彩颜料的主要原料及
介绍了梅河口市在国有林区开展的林下参栽培试验研究,总结了林下参栽培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林下参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及其管理措施。
按照3级9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使用聚类分析法将陕西省11个市(区)划分为农业经济领先地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地区三类,得到影响陕西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