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6年肥城市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并分析肥城市1998-2006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趋势,为该市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肥城市1998-2006年恶性肿瘤登记报告资料以ICD-10进行分类编码。统计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死亡性别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标化减寿年数(SPYLL)、减寿率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结果:1. 1998-2006年,肥城市累计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2138例,其中男性7838例,女性4300例。2. 1998-2006年,肥城市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177.31/10万(其中男性为228.43/10万、女性为125.9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3.21/10万(男性为192.75/10万、女性为97.63/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9年中,恶性肿瘤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3.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十位依次为: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脑,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乳腺癌、白血病、喉癌和胰腺癌。9年间,肺癌、结直肠癌和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胃癌、脑,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和喉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4. 1998-2006年,肥城市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为64.27岁,其中男性为63.29岁,女性为66.03岁,女性死亡年龄高于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年龄段,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90%;死亡率至75-79岁组达到高峰,死亡率为1227.52/10万。5.不同年龄阶段恶性肿瘤的死亡癌肿不同:0-14岁组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68/10万,以白血病死因构成比最高,占该年龄段恶性肿瘤死亡的48.72%;15-44岁组死亡率为21.63/10万,以肝癌为第一位死因,其构成比为19.69%,其次为肺癌(14.41%)、胃癌(13.98%)等;45-64岁组死亡率为317.89/10万,以食管癌为首要死因,其构成比为34.49%,其次为胃癌(19.40%)、肝癌(15.68%)等;65岁以上老年组死亡率为1031.91/10万,仍以食管癌死因构成比最高,为42.36%,其次为胃癌(21.67%)、肺癌(14.11%)等。6.恶性肿瘤死亡性别比为1.82︰1。除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外,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性别比在1.13-3.71︰1之间。性别比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7. 1998-2006年肥城市居民恶性肿瘤PYLL为57826人年,PYLL率为8.45‰,SPYLL为58594.39人年,SPYLL率为8.56‰,AYLL为4.76年。结论:1998-2006年,肥城市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177.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3.21/10万,明显高于全国和山东省平均水平。恶性肿瘤死亡率和减寿指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恶性肿瘤对肥城男性生命健康的威胁大于女性。肥城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是该地区恶性肿瘤监测和控制的重点,也是今后肿瘤防治的主要方向。中老年人群是肥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的高危人群,也是恶性肿瘤监测和控制的重点人群。
其他文献
<正>近两年,为有效解决信贷管理中制度不落实、操作不到位、责任难追究的难题,适应业务快速发展对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我行积极引入现代银行管理理念,推行以业务流程
阳城电厂500kV 送出工程沿线地质构造复杂,线路铁塔基础类型多。为节省投资,结合沿线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的基础形式,其中包括采空区基础、现浇柔性基础、矩形偏心基础、嵌
为了研究鱼油对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以SD大鼠做动物模型,应用梯度稀释培养法测定断奶SD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鱼油对断奶SD大鼠肠道生物屏障的影响;应用HE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分散的信息资源得到最有效的组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更多的人所利用,也为
第一部分Ⅲ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常规照射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研究[目的]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研究Ⅲ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射治疗与适形治疗中肿瘤和正常
<正>"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写史方法,它的使用保持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又照顾了完整性。这种述史的方法,成就了司马迁。而作为读者,若掌握了"互见法",我们会在本已精彩的文
本文对18世纪以来国内外与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相关的经济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的理论渊源始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近现代演化出了出口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各具优势,二者应增强互动,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共识,创新方式,形成合力,促使幼儿全方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