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高海拔、季风气候和大江河流以及冰川的结合在该地产生了强烈的构造和侵蚀作用,使得地貌迅速演化,反过来又控制着河流的演化及高原周边的气候。研究东构造结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周边气候的演化以及深入理解构造、侵蚀、气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关于本区的争议主要在于构造结形成演化模式与快速剥蚀机制。目前本区的演化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强调构造作用对区域侵蚀的主导作用;另一类强调地表过程与构造作用的耦合。为了区分这两种模式,建立东构造结的形成演化模式,研究本区构造、侵蚀、气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集东构造结北部易贡藏布江沿岸的基岩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进行不同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研究,包括磷灰石、锆石(U-Th)/He(AHe、ZHe)、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以及钾长石热释光热年代学(TL)方法,建立易贡藏布江侵蚀速率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易贡与帕隆藏布江的汇聚处在至少0.3 Ma时开始强烈剥蚀,剥蚀速率>10 mm/yr;从该汇聚处到距离汇聚处50 km的易贡藏布江的上游河段至少在100 ka以来也开始快速剥蚀,平均剥蚀速率达到~4.5-~10 mm/yr。此外,易贡藏布江下游地区(从汇聚处到上游距离汇聚处50km)的快速侵蚀在60 ka时开始下降,至现今的~2 mm/yr。易贡藏布江的快速剥蚀表明东构造结地区的快速剥蚀并不局限于构造结核部的大峡谷地区,而是向北迁移,其主导因素是构造作用,是东构造结向北扩张的结果,快速剥蚀是构造隆升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