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造林项目中造林质量的参与式控制与评价初步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两个村的案例调查为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neng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与评价方法(PRA方法),对贵州省关岭县近年来社区造林项目中的人工造林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龙潭村和岭岗村的调查为例,对影响人工造林质量的技术与非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初步提出对造林质量进行参与式控制与评价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参与式调查工具,包括收集二手资料、参与式绘图、大事记、开座谈会、半结构访谈、打分排序、问题树分析等,其中半结构访谈是使用最多的工具,打分排序是集中反映社区村民看法、意愿的主要工具。   对关岭县、乡、村三个层次进行的调查,发现了社区造林项目中影响造林质量的大部分因素,涉及内容有林地权属落实,林业政策兑现与效果,组织管理,造林技术,检查监督验收以及社区的参与等多方面。通过参与式排序发现了社区最关注的影响造林质量的突出因素,具体反映在:一是幼林地管护难,二是相关林业政策及林业补偿落实难,三是选择适合社区要求的造林树种难。针对这些突出因素提出了控制关岭县社区造林项目造林质量的建议。   本研究发现社区造林项目中影响造林质量因素的特点有:一是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而且很难确定哪一个因素起决定性或根本性作用,任一可能影响因素都需得到重视或控制。二是影响社区造林质量的因素具有动态性,随时间地点的变化有变化。三是不同社区影响造林质量的突出因素不同。四是控制造林质量的关键是协调各方面的因素,保证任一个影响因素在造林过程中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率。   本研究初步提出对社区造林项目造林质量进行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与2003年国家林业局制定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主要特点是体系中一级指标增加社区参与指标,二级指标中,把组织管理的一些内容具体化,定性描述的指标提出采用参与式评价法进行评定。   本文运用PRA方法对社区造林项目中造林质量的控制与评价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必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对影响造林质量因素的评述,控制造林质量的参与式方法及提出的造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果,这些都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政策失误、滥伐森林和经营不善,造成了森林大面积衰退。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
印楝因其耐旱和多功能性,在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广泛种植,而大叶相思具根瘤,是良好的辅佐、护土改土的速生树种,作为干热河谷地区适宜造林树种,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林的营造对该地区水
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主要是基于小班档案卡片和一些统计报表,其主要功能只是实现了对资源数据的查询和统计,缺少资源数据的空间分布和定位信息.随着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