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队伍状况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自身良性发展、履行大学职能的重要保障。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过程的主旋律。拥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思路。制定结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潜力、提高创新能力、引导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样也有利于学科的进步、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绩效评价理论和高校管理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更加科学的对高校教师这一特殊脑力劳动者群体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总结分析和实际问卷访谈后,对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定性阐述。借助文献提供的资料和访谈后教师的意见,对目前教师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绩效评价的内涵,详细论述评价应持秉承的目的、依据的原则、涵盖的内容、运用的主体。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评价模型的思路,贯穿指导思想的确立、指标的科学选取、权重的动态设定和标准的灵活尺度、结果的有效反馈各关键环节。其次,结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基本问题的深入理解,运用多次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等方法选取了涵盖多学科教师工作数量和质量内容的指标。按照学科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设定了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为基础的两大权重体系。与此同时,给出模型中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标准,引入“最低标准”和“门阀值”的概念,阐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项教师工作内容之间以及其内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以灵活确定对应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教师的评判标准,最终建立了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点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选取算例模拟高校绩效评价工作中各环节应采用的方法和实施手段,对文中阐述的评价思路和确定的评价模型进行了实战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