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隶属珠形纲Arachnida寄型螨目Parasitiformes植绥螨科Phytoseiidae,属多食性捕食螨,主要捕食叶螨和蓟马等小型吸汁类害虫螨,是一类优良的生物天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巴氏新小绥螨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不同螨态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初孵若虫的捕食能力,同时测定了甘肃省保护地常用的9种杀虫、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选择性。此外,还通过小面积示范释放巴氏新小绥螨,调查其对保护地人参果和茄子植株上二斑叶螨种群的控制效果及益害昆虫种群增减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及不同益害比对二斑叶螨种群的影响在室内设置5个温度梯度测定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个螨态的功能反应和个体间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对二斑叶螨各个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不同温度对捕食功能反应有一定影响,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达到最适温度,此后随温度升高,捕食能力开始下降。在同一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不同螨态捕食能力表现为卵>若螨>雌成螨。在二斑叶螨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其个体间存在竞争或相互干扰作用;随温度的递增,个体间干扰系数逐渐增大。对二斑叶螨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同的益害比对二斑叶螨种群影响不同,益害比越大,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在一定的时间内下降越快。2.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实验室内16~32℃条件下测定了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功能反应和个体间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拟合为HollingⅡ型,在16~28℃范围内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8℃时捕食能力最高。当温度达到32℃时,捕食能力下降。当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种群密度一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3.9种常用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及毒力选择性研究为探索与生物防治相协调的化学防治措施,测定了哒螨灵、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螺螨酯等9种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LC50值,并计算各药剂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大小依次为:毒死蜱>螺螨酯>哒螨灵>炔螨特>唑螨酯>阿维菌素>三唑锡>甲氰菊酯>噻螨酮。其中毒死蜱和螺螨酯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均有较高的正向选择性,毒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0.8641和9.3613。因此,毒死蜱和螺螨酯可优先用于生产中害虫(螨)的防治,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捕食螨。4.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作物上二斑叶螨种群影响及防治效果利用巴氏新小绥螨控制温室大棚内人参果和茄子上的二斑叶螨,结果表明,对二斑叶螨虫口密度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控害持效期约为150d。两种作物生防区二斑叶螨种群呈波浪形增长曲线,人参果上二斑叶螨种群密度在5~15头/叶的区间波动,茄子上的在15~25头/叶的区间波动;人参果和茄子生防区校正死亡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规律,最高点校正虫口减退率达98.25%和96.95%,略微下降后连续两个月保持稳定。化防区人参果和茄子的虫口密度分别保持在2头/叶和15头/叶左右,其校正死亡率缓慢上升,达到最高点后基本保持稳定。对照区两种作物上二斑叶螨都呈S型曲线增长。巴氏新小绥螨在两种作物上种群数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缓慢增长的规律,人参果上种群最大平均12.44头/叶,最小平均4.44头/叶,茄子上种群最大平均15.67头/叶,最小平均5.79头/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