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激励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快速发展于九十年代的欧洲、日本及新加坡。股权激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运用、发展,其对于上市公司业绩、上市公司价值以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股权激励也被称为制约和发挥职业经理人作用的“金手铐”。而在此基础上的发达国家股权激励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务、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各项规定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务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确切的研究思路。股权激励制度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探索阶段和规范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是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方法》)的实施。《管理办法》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政策性的框架和业务性的指导,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规范性发展,其最终的结果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股权激励也日益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考虑到股权激励对资本市场、对公司绩效、对高管激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通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来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主要框架包含绪论、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及影响、股权激励对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结论与展望五个部分内容。在理论研究与分析中,本文首先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剩余索取权理论出发,构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随后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通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回归诊断等方法分析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而在回归诊断过程中,本文采用箱线图的方法观察异常值,对异常值进行分析,通过剔除异常值的样本数据而进行回归检验,最终得到了更为稳健的回归模型。最后,根据以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与分析,最终得到了本文的几点结论: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逐年稳定增加,但股权激励模式较为单一;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能够促进公司业绩的提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的线性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是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