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蚜虫是油菜上的主要害虫,危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3种,分别是桃蚜(Myzus persicae)、菜缢管蚜(Lipaphts erysimi)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tcae)。菜缢管蚜是油菜蚜虫的重要优势种群,其危害不仅引起产量和品质降低,而且还传播烟草花叶病毒、芫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病毒病。长期以来对菜缢管蚜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菜蚜产生抗药性,使菜蚜的危害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因此培育和利用抗蚜品种成为防治菜缢管蚜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筛选和抗蚜机理的研究是抗蚜育种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研究对1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抗蚜鉴定,对筛选出7个抗感差异的品种进行了甘蓝型油菜对菜缢管蚜的抗性机制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10年利用叶片危害指数法对1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对蚜菜蚜的抗性进行鉴定和筛选发现:高抗23份,占全部品种的20.54%,中抗24份,占全部品种的21.43%;低抗14份,占全部品种的12.5%;低感23份,占全部品种的20.54%;中感23份,占全部品种的20.54%;高感8份,占全部品种的7.14%。2、对7个抗感差异的品种进行了抗菜缢管蚜的不选择性测定,从不同品种上有翅蚜的着落量可以看出,不同时刻蚜虫在不同材料上的着落量是不同的,且符合一定的规律。对7个品种上菜缢管蚜有翅蚜着落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德润油528、蜀杂9号、科源2、P45-1和Ⅱ-8的五个品种的b值均大于1,其中Ⅱ-8的b值最大,选择性最强;云荚湾油杂的b值小于1,所内DMI的b值为负值-0.2571,选择性最弱。3、研究了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蜡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及其与有翅蚜着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蜡质含量与叶绿素含量不同,且都与有翅蚜着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蜡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越高,有翅蚜着落率就越小,有翅蚜对甘蓝型油菜的选择性就越小。4、通过苗期人工接蚜,测定了菜缢管蚜取食抗感差异明显的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叶片的生命参数,不同抗感水平的甘蓝型油菜对菜缢管蚜的生长发育、生殖均有较大的影响。取食所内DMI的菜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最低,它的抗生性最强。5、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影响菜缢管蚜内禀增长率。接蚜后,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都有很大的变化,接蚜后7天和14天,菜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与甲硫氨酸呈极显著负相关。6、硫甙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一种次生代谢物质,研究了菜缢管蚜取食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前后硫甙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的硫甙含量与菜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硫甙含量越多,植株的抗生性就越强;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多酚含量与菜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无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