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从有了翻译活动,就有人对翻译质量进行讨论、评估和批评。然而,同翻译理论和翻译历史研究相比,翻译质量评估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介绍、分析J.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在评估实践中的一些不足,旨在对其进行深层反思。继而作者还提出了一些修正设想,以期House的模式能更客观、更全面地为翻译质量评估服务。J.House是当代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以及系统翻译评估的先驱者。她对翻译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提出了一套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该模式在国际翻译批评界尚属先例。模式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文本分析、语用理论等基础上,提供了详尽的原、译文语言—情境分析,并通过对比两者得出最后的评估结果。鉴于模式较系统的评估步骤,全面的观点以及客观的批评,它比同时代其他评估方法要优越得多。尽管如此,House的评估模式在现实翻译评估语境下,似乎还难以付诸实践。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对House模式的批评,指出其仍存在一些不足。作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四方面的不完善之处。首先,文本层面的参数设置不够合理,运行存在困难。譬如“语域”范畴下设定的一些参数,尽管说法不同,但实质一样,因此为简洁起见,可以将其合并;“连贯”和“衔接”是语篇分析两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文本对比评估中不可忽视。其次,诸如文化,翻译目的,译文读者等因素在评估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的,因此难以摆脱以语言分析为中心的局限。必须承认的是,该模式也确实考虑到了一些语言外因素,但一般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事实上,语言因素和语言外社会因素对翻译质量评估有着同样的影响力。再次,House的个案研究对于分析材料的选取过于随意,有失评判公正。本文作者在“论辩图式”理论以及加拿大翻译学者MalcolmWilliams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取样模式似乎更有针对性,因为该方法有利于选取更合适的段落进行评估,可以有效找出译文中的“严重”错误。另外,House模式得出的最终结果为一种解释性描述,不够直观,无疑会给译文的接受制造障碍。除此之外,作者还简要地提到了诸如评估步骤有待优化,英文作为“共同语”给翻译带来的影响等。诚然,正如作者紧接着表明的,对House模式的反思不是对她本人或其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为了促进翻译评估朝更良性的方向发展。模式不完善之处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得以说明。最后,作者在反思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以期House的模式能更完善,更全面,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