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首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长。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为北京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提高旅游收入,是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因为旅游经济收入是衡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北京市旅游经济不断增长,各区县之间的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针对近几年北京市旅游经济各项指标的发展状况,结合空间分析技术,从空间上对北京市旅游经济收入的特点进行论证,揭示首都旅游经济在空间上的发展格局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旅游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空间上的决策支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2004年-2007年北京市各区县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北京市旅游经济重心,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论证北京市旅游经济收入的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北京市旅游经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相应。从2004年到2007年,这种集聚效应并没有减缓的趋势。第二,选取影响旅经济收入的4个指标: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业从业单位个数,旅游业从业人员,对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将18个区县分为旅游经济收入水平不等的3类。结果显示第1类地区为旅游经济收入不高的地区,包括门头沟区、通州区、平谷区、大兴区、密云县、房山区、顺义区、石景山区、怀柔区、延庆县、昌平区、丰台区、宣武区、崇文区。第2类地区为旅游经济收入较好的地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第3类地区为旅游经济收入高的地区,包括朝阳区。该结果呈现“金字塔”发展格局。第三,分析“金字塔”发展格局形成的原因,包括旅游资源、游客人均消费,旅游饭店单位数量和交通密度4方面的因素。第1类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少,游客人均消费低,旅游饭店数量少,交通密度小成为制约其旅游经济收入的原因。第四,基于分析结果,应从这4个方面入手,在第3类地区开发新型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交通将游客疏导致该地区,增加旅游住宿收入和人均消费,以此提高该类地区的旅游综合收入,缩小与第2类地区和第1类地区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