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人类的第一杀手,是由细胞非调控性增殖产生的。在我国,恶性淋巴瘤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上升最快,目前已位居发病率最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恶性淋巴瘤是来源于造血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多为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不同亚型的淋巴瘤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都有很大差异。恶性淋巴瘤按照起病方式,结外受累,病程进展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以多核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为特征;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目前,在临床上恶性淋巴瘤的确诊主要依据临床组织病理学诊断,但其不能反映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和治疗预后等情况。所以除了临床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影像学检查外,发现一些其他的诊断性指标显得越来越重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与肿瘤相关分子P2X7受体的功能和特点,在前期实验中,本课题组通过采用细胞转染、二维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了可能与P2X7受体表达相关的分子TCP-1蛋白。为了进一步研究P2X7受体与TCP-1蛋白与淋巴瘤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淋巴瘤病理切片中P2X7受体和TCP-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计算P2X7受体与TCP-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了进一步探讨淋巴瘤中P2X7受体和TCP-1蛋白之间的关系,作者观察同一病例同一病理部位的病理切片中P2X7受体和TCP-1蛋白的表达情况,证明P2X7受体与TCP-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P2X7受体与TCP-1蛋白与淋巴瘤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首先,为了进一步研究肿瘤相关分子P2X7受体与淋巴瘤的相关性,作者等采用P2X7R shRNA和Control shRNA转染P388D1淋巴瘤样细胞,转染成功后注射DBA/2小鼠足垫,待其发生转移后以小鼠转移淋巴结为标本,采用和二维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在淋巴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与P2X7受体相关的分子TCP-1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TCP-1蛋白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果未示)。其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72例淋巴瘤病人和17例对照组淋巴瘤良性病变(淋巴结慢性炎症和反应性增生)病人病理切片中P2X7受体和TCP-1蛋白的表达,分别观察P2X7受体与TCP-1蛋白在淋巴瘤疾病中的阳性表达情况,阐明其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的关系。最后,观察同一病例同一病理部位淋巴瘤病理切片中P2X7受体和TCP-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淋巴结良性病变的病理切片做对照,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统计,并采用四格表精确概率法(Fisher法)分析P2X7受体和TCP-1蛋白在淋巴瘤中的相关性。结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临床淋巴瘤病例病理切片中P2X7受体和TCP-1蛋白表达情况,发现P2X7受体主要表达在淋巴瘤细胞膜表面,而TCP-1蛋白主要表达在淋巴瘤细胞质中。选用淋巴结良性病变(淋巴结慢性炎症和反应性增生)病例的病理切片做对照,分别计算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最后对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P2X7受体和TCP-1蛋白在淋巴瘤病理切片中阳性表达率高,在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低,两组结果之间显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淋巴瘤病例和对照组淋巴结良性病变病例淋巴结病理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2X7受体和TCP-1蛋白在淋巴瘤中阳性表达率高,并且呈正相关。P2X7受体和TCP-1蛋白在淋巴瘤中阳性表达率高可能会对淋巴瘤的联合诊断、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今后研究该分子与其他肿瘤之间的相关性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