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烧伤创面恢复后往往伴有色素过度或色素缺失,影响美观或抗紫外线能力。众所周知,黑素小体由黑素细胞合成并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在KC中重新分布,呈现皮肤颜色。黑素小体在皮肤色素性疾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生物学意义。在人体皮肤组织中,MC可以分泌黑素小体,目前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小体的方式及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黑素小体的分泌必定会引起黑素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因而我们通过对细胞表面的形态进行观察研究,采用对形态观察效果较好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及扫面电镜(SEM)进行观察拍摄,试图运用直观方法验证MC中黑素小体的传递过程。目的:黑素小体的传递过程总会引起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原子力显微镜(AFM)及环境扫描电镜(ESEM)可以观察到纳米水平的物质表面形态,为了探究色素沉着机制。因此,我们通过AFM及ESEM对分泌黑素小体前后表面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采集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小体后形态变化的直观图像证据。发现黑素细胞表面存在大量坑状结构。证明此坑状结构为黑素小体胞吐后留下的有力证据。方法:从包皮组织中提纯并培养MC及KC,对提纯的MC分4组进行培养,分别为空白对照组,α-MSH刺激组,PGE2刺激组,及与KC共培养组,4组均在培养的第3天给予戊二醛固定,分别按照相应的AFM及ESEM标本制作步骤进行标本制作,然后分别在AFM及ESEM下采集细胞表面形态的图像,对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及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FM及ESEM图像均观察到MC表面呈现大小较均匀的坑状凹陷,树突尾端较胞体表面的坑状结构明显增多(P<0.05)。α-MSH刺激组、PGE2刺激组及与KC共培养组中黑素细胞表面的坑状结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通过各种刺激因子的作用,MC表面坑状凹陷均相应的增多。证明黑素细胞表面的坑状结构与黑素小体分泌作用密切相关,为证明黑素小体通过胞吐作用进行分泌和传递提供了直观形态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