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对美国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其发展趋势,探寻保护历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为我国同类工作提供借鉴。当前的建筑保护领域已日渐国际化,如果仅限于国内来思考问题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理性地学习与看待他国经验不识为明智之举,一方面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地思考“西方价值中心论”与“唯国粹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加剧了对历史建成环境的破坏,因而唤醒了人们的保护意识并付诸于行动。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早于我国,建筑保护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保护体系与理论已相对成熟和完善,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并且美国的保护理念虽然有着来自欧洲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形成了有别于欧洲且独具特色的体系。再者,美国对国际保护组织(UNESCO、ICOMOS)的建立、领导和财政支持有绝对的主导力。可以说美国是建筑保护领域的引领者之一,其保护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审视建筑保护的历程可知一开始总是局限于单体,而忽视其存在的语境。本文选择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希望能够双向审视针对单体与整体保护对象理念的发展;另一方面希望从日常、乡土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审视美国的保护历程。正是有这些平凡、普通对象的衬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对象具有所谓的“重要价值”。通过研究这一过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建筑保护发展产生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首先,基于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将美国的保护历程划分为起始、发展、成熟三个不同阶段;其次,在各阶段中找寻兼具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实践案例与相关理论热点,分别作为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进而探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根据由点及面的思路深入探讨美国建筑保护中六大类保护实践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住宅博物馆、户外博物馆、历史城区、城镇中心、日常景观、印第安文化遗产。起始阶段包含第二章内容。第二章从拯救芒特弗农庄园入手,到分析早期南方拯救名人建筑的保护、北方拯救平民建筑的保护,再到历史住宅博物馆保护的方式方法。发展阶段包含第三、第四章。第三章从重建殖民地威廉斯堡入手,到分析格林菲尔德村、农场博物馆、斯特布里奇村等同类的博物馆村镇,探讨户外博物馆这类保护实践的发展演变。第四章从保护查尔斯顿老城入手,深入分析美国历史保护整体观的发展过程以及走上法制化的过程,这也是美国当代历史保护体系的基础。成熟阶段包含第五、第六、第七章。第五章从国民信托的主街计划入手,分别分析了试点阶段与发展成熟阶段的实践案例,进而探讨总结得出的都市商业空间复兴的方法论。第六章从图森市历史居民区到郊区居民区再到路旁景观的保护实践,分析日常景观空间的保护实践中涌现出的价值观。第七章从圣胡安印第安传统村落入手,深入讨论在当今语境下应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保护问题。最后,第八章总结了美国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演变,并引申出借鉴意义。每次保护实践都包含五大要素:保护的动机、保护的对象、保护的参与者、保护的理论、政策与法规。首先,从代表性实践“范例”切入进行深入分析,并辅以同类实例适当展开,把握相关性与特殊性。横向分析每一类保护实践中五大要素的发展与演变趋势,寻找推动各大要素演变的“动因”。其次,将所有类型的“范例”放置在时间序列之中,纵向分析五大要素的发展脉络并归纳其特点,也就是作者试图推导的“美国经验”。“横向推导”与“纵向归纳”的研究思路也就构成了审视美国保护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演变的“框架”,对这一“框架”的推导过程就是本文的论证思路,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呼吁大众正确认知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的价值;为完善我国的保护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长远地看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