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坨火山岩油藏地质及开发设计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沙坨油田发现于1999年,地理上位于辽宁省台安县黄沙坨镇东北约3Km处,其构造位置属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黄沙坨构造带,整个区块被于家房洼陷所围陷。整体构造形态为被界西断层的黄沙坨断层两条断层所夹持的鼻状构造,主体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沙三下段火山粗面岩,含油井段较深,介于2800-3300m之间。含油面积9.3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71×104t。这样的储量规模仅次于新疆的石西石炭系(6318×104t)与一区石炭系(2984×104t),为国内第三大火山岩油藏。该油藏产层为粗面岩,迄今为止粗面岩作为油气储层在国内外都十分少见。本课题依据黄沙坨油田的地质、开发资料,通过对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工程以及开发效果评价,为该油藏实现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不仅为油田的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同类型火山岩油藏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①黄沙坨油田具埋藏深(3000m)、油柱高度大(300m)、原油性质好(0.4mPa.s)、原始能量丰(弹性能、溶气能、底水能量)、孔渗条件不错(有效孔隙度11.0%,在同类型油田中较高;分析渗透率0.994×10-3μm2,但有效渗透率较高20-45×10-3μm2)的特点。②黄沙坨油田具油井产能较高、产能差异一般、高产井比较连片、300m井距井间干扰弱等显示相对较均质的油藏动态特征,并具有底水锥进快、调层又很快水淹的高角度裂缝发育的块状油藏特征。③黄沙坨油田具有以下适宜于注水的优点:油层岩石强亲水;原油粘度极低(0.4mPa.s);横向裂缝以细小曲折的网状缝为主;裂缝延伸不长、300m井距井间干扰弱;已有3口井试注5个月,日注水200-400m3而周围油井并未出现水窜先兆。④黄沙坨油田综合条件优于国内注水效果较好的内蒙阿北安山岩油藏、辽河齐家潜山混合花岗岩油藏、和新疆一区石炭系玄武岩油藏,预料其注水采收率可达18%-20%左右。⑤黄沙坨油田应当进行注水,其注水强度和采出速度应当加以控制,采用温和注水加油井深抽的方式来获取18%-20%的采收率。油藏投入注水开发后,取得明显效果。UnRegistered
其他文献
常规数值模拟技术在描述经过压裂增产的油气井时存在不足,很少考虑人工裂缝的几何形态以及裂缝导流能力对油气井生产动态的影响。考虑人工裂缝的单井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更加准确
本文针对苏里格气田单井产量较低,井口压降过快,钻井成本过高的现状,要实现气田的经济开发,必须打破传统的建设模式,研究能够大幅度降低投资的关键技术和突破点,为国内气田地面建设
在机械系统运行中,其旋转机械的故障发生率中有30%是由于轴承故障而引起的,若能较快地发现并预测轴承故障类型,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较好地起到维护设备完善和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所以,对滚动轴承的开展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滚动轴承的振动机理与信号特征,并在滚动轴承模拟故障实验台上,对正常轴承及分别含有内圈损伤、外圈损伤、滚动体点蚀的滚
聚/表二元复合驱是聚驱后一项重要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然而聚驱后油藏非均质更加突出,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单一采用二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潜力有限。井网调整结合二
近年来,柔性关节由于具有较好的抗冲击、容易实现精确的力控制,同时负载/自重比较大,在轻型机械臂、步行机器人、机械外骨骼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在“新概念智能操控载荷技
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5372)和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ZD200829003)资助下,将轮廓波(Contourlet)变换应用于金属断口图像处理中,并在此基础上,
低渗透气藏由于其特殊性与中高渗透气藏在渗流规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在低渗透气藏中气体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特征。本文在苏里格低渗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
我国石油工业目前后备储量紧张,探明未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中大部分为低渗透储量,为了有效动用低渗透油田的储量,油层强动载造缝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油层强动载造缝过程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