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估腰椎-骨盆固定融合术对髋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骨科病区行“腰椎-骨盆固定融合”的手术患者15例,为明确骶髂关节固定融合对髋关节运功功能的影响,减少研究偏倚,同时选取15例腰骶固定融合的病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1年)VAS评分、下腰痛ODI评分和腰椎JOA评分。采用Opti-mum髋膝踝关节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对纳入的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估指标包括步长、步频;髋关节在步行时屈伸角、内外翻、内外旋及活动范围;髋关节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及活动范围等。另外采集15名健康成年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腰骶固定融合和腰椎-骨盆固定融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下腰痛0DI评分和腰椎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运动学分析,腰骶固定融合后步长最小值、步长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角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范围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而髋关节前后位移最大值、髋关节前后位移范围、髋关节上下位移最大值、髋关节上下位移范围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步长最小值、步长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角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范围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而步频最大值、髋关节前后位移最大值、髋关节前后位移范围、髋关节上下位移最大值、髋关节上下位移范围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步长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角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范围较腰骶固定融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内外翻、内外旋角度及内外位移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步长缩短、步频代偿性增加,提示患者的步行效率下降。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随着腰椎和骨盆的活动受限,髋关节屈伸角度缩小。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前后位移、上下位移较正常时增大,提示股骨头与髖白的相对活动增加,日后出现髋关节炎、股骨头软骨磨损的风险可能增高。腰骶固定融合较腰椎-骨盆固定融合步态更接近正常人。
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骨科病区行“腰椎-骨盆固定融合”的手术患者15例,为明确骶髂关节固定融合对髋关节运功功能的影响,减少研究偏倚,同时选取15例腰骶固定融合的病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1年)VAS评分、下腰痛ODI评分和腰椎JOA评分。采用Opti-mum髋膝踝关节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对纳入的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估指标包括步长、步频;髋关节在步行时屈伸角、内外翻、内外旋及活动范围;髋关节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及活动范围等。另外采集15名健康成年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腰骶固定融合和腰椎-骨盆固定融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下腰痛0DI评分和腰椎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运动学分析,腰骶固定融合后步长最小值、步长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角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范围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而髋关节前后位移最大值、髋关节前后位移范围、髋关节上下位移最大值、髋关节上下位移范围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步长最小值、步长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角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范围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而步频最大值、髋关节前后位移最大值、髋关节前后位移范围、髋关节上下位移最大值、髋关节上下位移范围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步长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角最大值、髋关节屈伸范围较腰骶固定融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内外翻、内外旋角度及内外位移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步长缩短、步频代偿性增加,提示患者的步行效率下降。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随着腰椎和骨盆的活动受限,髋关节屈伸角度缩小。腰椎-骨盆固定融合后,前后位移、上下位移较正常时增大,提示股骨头与髖白的相对活动增加,日后出现髋关节炎、股骨头软骨磨损的风险可能增高。腰骶固定融合较腰椎-骨盆固定融合步态更接近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