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而茶叶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被使用。唐代茶叶经济开始兴盛,宋代进一步发展,使其正成为一种真正独立和全国性的文化或事业。而茶树是种植者、茶叶的生产单位——“园户”一词在唐代才真正出现在史籍之中。伴随着唐宋时期茶树种植区域的扩展,在宋代园户增多。茶园作为茶叶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名称多样,因此使得了园户名称的多样:有园户、茶户、茶园户、园丁、茶农的称谓。根据生产茶叶对种茶民户生计的影响,将园户分为兼营园户和专业园户两类;由于经营茶园的茶园主园身份不同,将茶园分为政府拥有的国有茶园、官僚士大夫、道观寺院所拥有的茶园,和民户所占有的茶园。其中民户所拥有的茶园,多者产茶三五万斤、少者一二百斤,使得民户实力相差悬殊,茶园经营情况最为复杂。在民户茶园产茶量的基础上,分析了这类茶园的生产经营方式,分为有园户直接经营、园户雇佣经营和园户租佃经营三种。从经营方式上,不难看出茶园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之高。园户所占茶园的生产经营都受到政府的约束。伴随着茶法的不断变更,政府对园户的约束程度也在不断改变,但从私茶法、伪茶法等,可以看出政府对园户的规定是比较严格的,同时使得园户承担沉重的税赋,造成园户对政府产生了抵抗的行为。北宋由分裂割据到完成统一,至1025年宋室南渡,南宋和北宋王朝的更迭,政府政策因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茶法政策的变化表现的比较突出。通商法、榷茶法、贴射法、交引法、茶马法等茶法的演变,而茶法下的园户呈现两种特征,即是否能与商人进行直接交易,榷茶法和茶马法下的园户要将茶叶全部卖给官府所置的茶场,而通商法、贴射法、交引法则是园户可以直接与商人进行茶叶交易,但交易地点受到限制。根据不同的地域,按照时间顺序对有关园户的茶法进行了叙述,可以看出呈现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多样性向统一性趋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