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u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突出,推进劳动教育既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及时扶正,更是对未来的高瞻远瞩。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五育并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有力举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应然趋势,而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属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育学生认识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劳动价值观念,不仅关注劳动技能,更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品质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由于劳动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劳动教育课程正处于建设时期,体系尚不成熟,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课程落实的不够到位、课程的规划以及组织管理不健全、劳动教育的时间不够、相应的配套设施缺乏、课程专业师资的缺乏、课程评价的缺失等等。其中,课程评价就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重大难题,课程评价在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起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也是劳动教育课程完善和改进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的时代课题。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分析了CIPP评价理论的内涵及特征,厘清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运用访谈法审思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及评价状况,基于素养观探讨了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目的、理念和原则,在“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上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这一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归纳总结我国劳动教育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对“劳动教育”、“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等基本概念作出界定,并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部分阐述了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基于马克思劳动观和陶行知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观,以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向;同时介绍了课程评价理论发展和几种典型的课程评价模式,明晰了CIPP评价模式的价值;通过对重要文件和CIPP评价理论内涵以及特征的深刻理解,阐释了CIPP评价模式应用于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第三部分分析目前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现实困境,即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整体状况,包括课程落实情况,组织实施情况以及课程评价中的现实状况。认清和理解目前的问题是提出解决策略的前提,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法,明晰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和评价过程中所呈的问题和困境,从而为本文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框架建构提供参考。第四部分阐述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原则,在建构课程评价框架之前,有必要深入理解和认识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原则,基于正确的理念和有效的原则对评价框架的建构指向更清晰。第五部分建构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理论框架。基于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分理解评价的相关理念和原则,结合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的现存问题,基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的CIPP评价模式,初步建立“课程开发-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理论框架。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主要澄清本研究的整体的研究情况,以及后续研究的设想,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课程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提出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学业水平质量标准。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因而,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关键。本篇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为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研究等。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致力于研究核心素
时空观念素养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体现和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加重视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把史事置于时空框架下进行思考分析,有助于学生构建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时空意识,并认识到历史均有其特有的时空特点,看待历史要从当时的时空背景出发进行理解、叙述、解释。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综述、研究方法
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五四运动以前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反映民族特质、具有稳定形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字、传统文学、传统民俗、传统艺术、传统道德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土壤,是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学校是培养时代人才的教育场所,语文学科承担着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自媒体对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时代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场馆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内容广泛,涉及历史、科学、艺术、自然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合理地将场馆资源运用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写作教学的多样性、全面性的发展。利用场馆资源丰富的实物性、广博性以及资源的开放性特点,结合学校和场馆各自的优势,会推动语文
教师的互动教学决策在整个教学决策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对其整体教学决策水平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在分析新手教师互动教学决策运用程度基础上,对教师教学互动决策的三个方面: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新手英语教师教学互动决策水平的原因,为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提供的建议。本研究以广西普通高中52名新手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根据Wi
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学要始终将“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自身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的形成。散文是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最好的载体,散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约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左右。由此可知,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近五年高考语文卷中散文的分值与占总分的百分比
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影响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学龄人口锐减,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布局。为了解决生源减少带来的困境,从2001年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集中资源、大量举办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路。自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数量不断扩大,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要补齐义务教育的短板,重点要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小学。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阅读饥渴期”的说法,他认为,孩子的阅读饥渴期形成于14岁之前。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
随着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关于篮球发展的各类政策相继出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篮球运动在少年儿童(6-12岁)这一阶段的发展。2016年,教育部积极推动校园篮球试点工作;2017年底,中国篮协正式推出了针对12岁及以下少年儿童的“小篮球计划”,旨在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满足心理健康需求,同时也为我国篮球人才储备提供资源,为响应中国“小篮球计划”的号召,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推动少年儿童篮球运动的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