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涉及了有机无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其中对器件中的电子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包括,电场随外部环境变化的分布状况,电子注入传输和倍增行为,以及固态阴极射线的效率提高的问题。电场随外部环境变化的分布分为两种情况,即电流注入前和注入后。注入前影响场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介电常数和膜厚,在常用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MEH-PPV和无机SiO2的复合中,电场强度分配大致在一个数量级。而当电流注入后,介电常数模型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分布,因此我引入载流子迁移率模型。通过计算,发现在通常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中,由于无机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远远大于有机的,主要电场分配到了有机材料上。这就是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非常容易被击穿的原因所在。然而,它的优点也是显然的。通过场强分布的研究,我们继续展开研究了电子的注入、传输和倍增行为。本论文给出了对应电子注入、传输和倍增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论证其适用性。研究发现,有机无机电致发光和纯有机电致发光相比,无论是对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在起亮阈值电压、电流注入效果、发光强度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并且,将这研究推进到固态阴极射线中,发明了复合加速层。这种ZnS/SiO2复合加速层对提高发光性能,尤其是对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短波峰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最后,针对固态阴极射线器件特有的电子倍增性能,研究二次电子对发光的影响。实验发现,单侧加速层的固态阴极射线器件的电流较电致发光器件的小很多。但是发光强度相似。也就是说,单位发光强度需要的电流较低,即发光效率很好。可见固态阴极射线器件具有高效率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