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结合针刺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ouzhoudao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从临床观察的角度,客观评价火针疗法结合针刺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寻找有效的方法及提供必要的依据,以祈更好的推广应用。  方法:  本实验共选取病例60例,以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入选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标准筛选排除不合格者。以肩关节活动度和肩部疼痛范围为观察指标,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得出最终结论。治疗组(火针结合针刺组):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寻找病灶局部最明显的压痛敏感点,靠近施针部位,用中火针密集式围刺刺激,针刺深浅以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而定,轻者1-2mm,重者不超过3mm。最后让患者做外展、上抬等动作2-3min。每次以刺3个痛点为限,交替取穴,每隔2-3天1次,每周治疗2次,6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取穴肩髃、肩髎、肩前(肩髃前1寸)、肩贞、臂臑、曲池、合谷、后溪、阿是穴、陵下穴(阳陵泉直下2寸凹陷处压痛点上)。选用直径0.30mm-0.32mm的1-2寸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进针,进针深度约为0.8-1.5寸,留针30min。同时,肩髃宜向肩关节直刺,作捻转手法。肩贞不宜向胸侧深刺。每隔10min行手法1次。唯独后溪,取1寸不锈钢毫针,直刺0.5-1寸,只留针,不作捻转。施治完成后嘱(协助)患者作肩部上臂上举、翻臂擦背、攀对肩、外旋、内旋等动作十分钟。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5次为一个疗程。  结果:  1.治疗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8-61岁,平均48.7±5.5岁,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0-64岁,平均49.4±5.8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对照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是51.33±7.99,而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则是57.5±9.84两组疗法的疗效具有明显差异(P<0.01),表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对照组治疗后的活动能力评分是29.40±5.49,而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则是33.30±4.84。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P<0.01)。在提升肩关节活动能力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在治疗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愈显率为60%,对照组愈显率为30%,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火针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PS)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的影响,探讨益气扶正中药对UC模型大鼠肠黏膜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潜在机理及其治疗UC的前景。【方法】采用免疫复合物/福尔马林方法建立与人类UC发病机制类似的UC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法分为APS组、SASP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用彩色多谱勒超声的方法观察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方法:收集符合试验要求的慢性脑缺血患者150例,全部病例来源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
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笔法”,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被扶起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
期刊
背景:国外对特发性视神经炎Idiopathic optic neuritis(ION)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特发性视神经炎的发病受地理分布、环境因素、人种、性别、年龄等多因素影响,有着不同的发病特
布克是我父亲的狗,一只高大、快乐、耷拉着耳朵的杂种狗。它长着一身白色的短毛,上面有形状怪异的棕黄色和棕色的斑点,站起来能用它那湿鼻子来碰我的鼻子。在父亲眼里,布克极其讨人喜欢,而在我看来它只是个麻烦。  布克体笨如牛,但是对人异常亲热。我不得不躲避它的亲吻。它比我还重10磅,并且有时会把我撞倒。我到8岁的时候,就觉得它这些举动很烦人。   那年夏天,从爸爸离家“进山”那周起,照料布克成了我的差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