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居民经济补偿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其给四川等地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当地的人民造成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为了使灾区尽快地从灾害中恢复起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参与到了灾区的重建过程中来。灾区居民在地震灾害中遭受了什么类型的经济损失,在对灾区居民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各个补偿主体的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补偿,补偿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基于对地震灾害损失的纯粹性、区域性、共变性的认识,从理论上分析了地震灾害在保险市场以及产品市场上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从补偿主体的角度探讨了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在补偿过程中的优略,并对国外相关的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补偿制度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其次,文章利用相关数据说明了汶川地震对居民在住房、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方面所造成的损失。同时,从补偿主体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个人补偿在汶川地震居民经济损失方面所采用的方式,以及补偿的效果。并指出,在现行补偿结构和补偿方式下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贫富差距加大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在总结上文的相关研究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建立一种层次化多主体的地震灾害补偿机制。并探讨政府、市场、社会在参与层次化多元主体时所需要注意的原则,同时也对不同主体的补偿机制进行的构建。
其他文献
期刊
慈善事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慈善事业在筹集社会资源、提供物资援助,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学术界也逐渐关注慈善捐赠的发展及其所处的制度环境
本文从分析转型期我国农民所面临收入风险的特性切入,结合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探讨了现有制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而针对收入风险的特性以及制度的缺陷试图从宏观层面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