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土综合整治作为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全部活动最终实现永续发展的过程,已被视为服务于国家顶层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平台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1]。传统土地整治规划分区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其整治分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土综合整治任务要求。
本文基于国土综合整治对整治分区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功能诉求,确定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作为土地整治类指标;确定水源涵养生态重要性、水土保持生态重要性以及水土流失生态敏感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指标作为生态环境类指标;确定城镇化率等指标作为社会经济类指标。在整治指标确定基础上,以乡镇为单元采用科学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测算与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依据赋权重的指标综合评分结果,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国土综合整治初步分区,协调县域国土空间类规划,形成国土综合整治最终分区。
本文运用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理念与方法对鲁山县国土综合整治分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农用地整治潜力、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在GIS平台对各指标进行叠加分析,同时协调衔接县域空间类规划,构建了鲁山县国土综合整治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研究区资源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定性与定量分析,运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中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依据《镇规划标准》、《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中城乡规划用地标准,对于研究区域内城镇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评价,同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传统土地整治影响因子选取基础上,增加了城镇用地节约集约、生态功能重要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丰富了国土综合整治影响因子指标内涵。
(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因子权重赋值,在GIS平台空间分析模块对各影响因子权重进行栅格计算,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整治分区划分,在此基础上,衔接协调鲁山县主体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生态功能区划等空间类规划,最终形成符合研究区发展诉求的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在传统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整治模式基础上,统筹城乡关系、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丰富了新时代对于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的要求。
本文基于国土综合整治对整治分区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功能诉求,确定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作为土地整治类指标;确定水源涵养生态重要性、水土保持生态重要性以及水土流失生态敏感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指标作为生态环境类指标;确定城镇化率等指标作为社会经济类指标。在整治指标确定基础上,以乡镇为单元采用科学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测算与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依据赋权重的指标综合评分结果,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国土综合整治初步分区,协调县域国土空间类规划,形成国土综合整治最终分区。
本文运用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理念与方法对鲁山县国土综合整治分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农用地整治潜力、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在GIS平台对各指标进行叠加分析,同时协调衔接县域空间类规划,构建了鲁山县国土综合整治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研究区资源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定性与定量分析,运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中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依据《镇规划标准》、《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中城乡规划用地标准,对于研究区域内城镇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评价,同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传统土地整治影响因子选取基础上,增加了城镇用地节约集约、生态功能重要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丰富了国土综合整治影响因子指标内涵。
(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因子权重赋值,在GIS平台空间分析模块对各影响因子权重进行栅格计算,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整治分区划分,在此基础上,衔接协调鲁山县主体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生态功能区划等空间类规划,最终形成符合研究区发展诉求的国土综合整治分区。在传统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整治模式基础上,统筹城乡关系、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丰富了新时代对于国土综合整治分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