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从进入到文明时代以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政治制度之下。人类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是通过政治制度体现并受其约束的。无论从事任何方面的社会研究,只有从政治制度入手,才能对历史现象有本质、全面的把握。政治制度对文化能够产生破坏或促进作用。中书舍人作为宋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注定要参与到宋代社会生活中来,并对宋代文化产生影响。中书舍人是皇帝身边负责起草制敕的秘书官,历来选任有文名者为之。北宋的中书舍人在历史上影响最大。他们不仅在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还参与到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撰述王命之外,他们还负责修撰制度、编修典籍、典掌选举,显示了浓厚的文学性质。中书舍人在北宋受到皇帝特别的礼遇,他们能够以自身的道德、文章为天下士人做出表率,从而影响文坛风尚。中书舍人作为皇帝倚重的朝臣,其中不乏文坛宗师,他们是北宋文坛上的活跃群体,从不同时期促进了北宋文学的发展。作为学位论文,如何把中书舍人与北宋文学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证明这一群体是如何在凭借其中书舍人身份对北宋文学发生影响,揭示政治制度的变迁与文学演进之间的关系,是值得覃思精研的问题。中书舍人史料庞杂,线索纷繁。本文的讨论范围,纵向历时性方面以北宋为主;横向共时性方面以诗文为主,以突出中书舍人作为文学高选的特色。本文的意图是,致力于揭示制度文明中蕴含的政治与文化内涵,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考察北宋中书舍人这一知识精英阶层特有的从政方式、生活状态及其群体特征,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研究北宋文士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以寻找出中书舍人与北宋文学演进之间的联系。本课题作为群体研究,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学位论文的要求,采用“制度—文人—文学”的结构模式,利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北宋中书舍人职官制度考论。该部分在充分借鉴史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北宋中书舍人的职名、选任、管理等问题,探讨了北宋中书舍人的职能演变及其在行政中枢中的作用,并与翰林学士比较,以突出中书舍人身份的的独特性。第二部分:北宋中书舍人的文学活动。该部分首先考察中书舍人的宫廷唱和活动。宋初君主崇儒好文,宫廷文化气息浓厚,北宋前期经常有宴赏赋咏活动。中书舍人作为天子的文学侍从,是宫廷宴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唱和的对象上至君王,下至翰苑馆阁。他们创作的应制诗和不仅是宋诗的组成部分,还对北宋中前期的诗风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考察了中书舍人与北宋的科举考试的关系。北宋一朝中书舍人知贡举者不在少数。尤其在北宋初期,贡举主要由中书舍人权知。中书舍人在知贡举过程中与及第进士建立起的关系,为宋代文学盟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机缘。再次考察中书舍人参与修书的情况。北宋大量中书舍人曾有过兼修或者兼任馆职修撰大型典籍的经历。他们在修书过程中互相切磋、众人酬唱,修书之余编有唱和诗集,形成风尚并影响文坛。最后考察中书舍人与北宋文士的交游情况。作为文坛宗主,中书舍人表现出了极大的推重文士的热情。他们以自身的政治地位吸引了许多文士的趋附与认同,许多后进文士正是通过中书舍人的提拔举荐进而名声大振并走上仕途的。第三部分:中书舍人与北宋诗坛。该部分主要考察中书舍人的诗歌创作与北宋诗风演进的关系,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共分三部分:首先探讨中书舍人与宋初盛行的白体、西昆体。白体以李昉、王禹偁等为代表,西昆体则有杨亿、刘筠等为主将。这些诗人在任知制诰期间,文学思想发生了较大转变,对白体与西昆体的成熟影响深远。其次探讨中书舍人对北宋中期诗坛的影响。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位诗人知制诰的经历对他们的诗歌艺术的成熟起了关键作用。最后探讨中书舍人对于北宋后期诗坛的贡献。北宋后期诗坛影响最大的流派当属元祐体。而元祐体的兴衰与中书舍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北宋文学走过的百余年历程中,集文章、学术、政事于一身的中书舍人始终主导着北宋诗坛,他们的创作清晰地显示了北宋诗风演进的脉络。第四部分:中书舍人与宋文研究。该部分主要研究中书舍人对宋文的贡献。宋文的成就主要在古文方面。北宋的古文运动不仅使古文大放异彩,而且波及到了诗、赋等各种文体,成为宋代诗文革新的关键。中书舍人在古文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王禹偁知制诰期间,大力提倡古文创作,举荐了大量习古文的举子,为宋初古文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活动奠定了他古文领袖的地位。欧阳修知制诰期间力主创作文风平易的古文,反对险怪奇涩的文风,为北宋古文创作持续健康地发展指明了方向。身为词臣,中书舍人的主要职能是撰写制诰,而制诰文又属于骈体文,因而他们十分精于骈文写作。宋初的五代派骈文与西昆派骈文的创作主体均是由中书舍人构成。欧阳修任知制诰时,有意识地将骈文制诰中加入古文的气势,形成了宋代骈文的新特色。附录部分:北宋中书舍人表。该部分依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文集、方志等史料,依朝代排列,主要统计北宋中书舍人的任职时间、籍贯、科举出身等材料,以便对北宋中书舍人有一个完整详细的把握,为深入研究宋代中书舍人提供翔实可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