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曼荼罗文化在佛教三乘中都有涉及,尤甚密乘。公元8世纪中期,赤松德赞在吐蕃复兴佛教,以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吐蕃寺院为载体,采纳“曼荼罗建筑布局”形式,建立了桑耶寺。本文将桑耶寺曼荼罗和佛教曼荼罗联合起来进行讨论,结合历史、宗教和文化等内容,对目前该寺所呈现的曼荼罗类进行穿插性陈述。通过以“桑耶寺曼荼罗”为研究视角,将该寺诸曼荼罗形式,即建筑、布画、壁画、供品和羌姆等方面中的各曼荼罗类分别列出,结合寺院历史和佛理内容进行逐一阐述。重点将该寺“羌姆”中的动态曼荼罗作为案例进行剖析,以该寺羌姆的原始和简易脚本作为论述依据,同时,结合田野调查来进行诠释。力求通过对桑耶寺诸曼荼罗的研究,来呼应于藏密曼荼罗,并做出界定。笔者认为,将研究从“寺院曼荼罗”这一现象出发,结合历史、宗教及文化来进行探讨,也不失为是一种较为自然的阐述性研究方式,可能对于今后该类课题的研究视角拓展方面有些许的借鉴作用。本文在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研究的前提下,运用了宗教史和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同时,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地田野调查,以图文并茂来诠释研究结论。不仅借用了索绪尔在符号学上提出的“能指”和“所指”,即“意指关系”的学术概念来阐释研究内容,而且还采用建筑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拓展研究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第一,公元8世纪中期,印度佛教曼荼罗以建筑布局的形式传入吐蕃时,佛教密法已趋向成熟化,曼荼罗文化的发展在佛教中已经自成体系,并拥有着自己独立的文化空间;第二,桑耶寺仿建说中的欧丹多补梨寺确有其寺,但是,桑耶寺落成是伴随着印度佛教建筑样式在藏本土化的进程,即曼荼罗建筑布局形式本土化;第三,桑耶寺诸曼荼罗呈现出多元化特色,重点案例解构该寺夏季羌姆,其中“动态曼荼罗”的内涵本质不可否认;第四,将桑耶寺诸曼荼罗类与藏密按续曼荼罗分类相比较,器世间曼荼罗,应属于早期密续经典事续曼荼罗;毗卢遮那成佛曼荼罗属于行续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为瑜伽续曼荼罗;金刚橛、喜金刚、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曼荼罗属于无上瑜伽续曼荼罗。桑耶寺立体铜色吉祥山曼荼罗和上师密集曼荼罗,属于西藏对于莲花生大师信仰而建的特色曼荼罗。如以大师所传法脉无上瑜伽为主的特点来作为标尺的话,对于佛密修法者来讲,依莲花生大师信仰而建的曼荼罗亦可归为无上瑜伽曼荼罗。第五,从桑耶寺曼荼罗来看藏密曼荼罗,以藏密中已然形成的“莲花生曼荼罗”为例,来探讨为何会形成该类曼荼罗,从而来影射藏密曼荼罗的特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