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添加对白羊草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素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限制因子,化石燃料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系统氮素输入显著增加,进而影响植物-土壤之间的碳走向。植物根系分泌物是联系植物和土壤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目前,氮肥施加作为草地经营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明确增施氮肥对碳素循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白羊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尿素0、2.5、5、7.5、10、15 g N m-2 yr-1)对白羊草根际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阐明氮添加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的影响机制,揭示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碳氮磷组分之间的关系,为退化草地的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氮添加提高了白羊草根际有机碳(SOC)、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与未施氮相比,15 g N m-2 yr-1(N15)处理分别增加了30.5%、60.8%和28.8%,且根际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表现为明显的根际效应;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白羊草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叶片氮含量和根系磷含量,N15处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是未施氮的1.44倍和2.04倍,与未施氮相比,叶片氮含量和根系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3.9%和45%;而与降低了茎杆碳含量,与未施氮相比,N15处理茎杆碳含量降低了8.1%。(2)氮添加增加了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根际显著高于非根际,表现为明显的根际效应,其中微生物量碳含量在10 g N m-2 yr-1(N10)处理达到最大值,根际含量是未施氮处理的1.89倍。氮添加增加了颗粒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根际均大于非根际,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氮添加处理的根际碳库管理指数值均大于100,说明在各处理中根际肥力均有所增加。颗粒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灵敏度较高。(3)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白羊草分泌物相对含量总量,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醇类、氨基酸类、糖酸类和短链有机酸类含量显著增加。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分泌物中短链碳含量,而对长链碳无显著影响,分泌物中长链有机酸类含量高于短链有机酸类。氮添加增加了白羊草根系分泌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其中,氮添加增加了草酸、洒石酸、吡咯-2-羧酸、扁桃酸、3-羟基丁酸、咪唑丙烯酸含量,降低了2酮基异戊酸含量;α-酮异构酸含量随氮添加量增加先降低后增加,2,3-二甲基琥珀酸、2-酮丁酸含量、异亮氨酸、天门冬氨酸、草氨酸、丙氨酸和瓜氨酸含量随氮添加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环亮氨酸、丝氨酸和缬氨酸含量随氮添加量增加而增加。(4)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TP含量和SOC含量正相关,表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对根际碳源的输入、固定和分解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微生物量碳含量与TN、NO3--N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TN和NO3--N能够预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重组有机碳含量与TN正相关,而轻组有机碳含量与TN负相关。除3-羟基丁酸外,其余几种有机酸均与pH呈负相关性,与SOC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草酸和酒石酸与TP呈明显的正相关。对于分泌物中氨基酸组分,pH与L-别苏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环亮氨酸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异亮氨酸、丙氨酸、刀豆氨酸、天门冬氨酸、瓜氨酸、缬氨酸呈负相关关系,表明环境变化对于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分泌影响具有复杂性。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频发、植被耗水持续增加导致了自然灾害(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和土壤水资源枯竭等问题,这影响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的可持续,也制约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快速消减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暴雨导致的自然灾害、提高降雨资源化程度,同时促进植被的可持续生长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入渗孔措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积,与现有的坡面工程措施组合使用可以提升其对暴雨径流的拦蓄与入渗,达到增加
黄河源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十四五”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状况持续退化。为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我国已陆续采取禁止过度放牧、围禁等措施,畜牧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在逐步降低,但高原鼠兔的持续性活动一直影响着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对高寒草甸生态平衡可持续发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0%,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但因高寒区草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放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草地退化严重,且草地退化后难以自我恢复,这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但人工草地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牧压力。目前,关于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这对高寒
不同植被与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协同发育使得地表土壤具有很强的拦蓄泥沙的能力,研究其相互的响应关系对理解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绥德辛店沟小流域5种植被恢复(人工草地、荒地、灌丛地、乔木林、乔灌林)及其林下土壤性状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的7~9月期间,通过径流小区数据采集和群落样方调查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向坡位下植被结构、土壤性状特征,及其与产流产沙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坡地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式。由于干旱缺水,土壤水分成为制约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性因子,并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驱动下的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代谢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坡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坡面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根际与非根际土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
为探讨无人机遥感分类技术对种植结构复杂区作物分布信息提取的潜力及适用性,本研究从无人机遥感影像作物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分类方法提取作物分布信息的分类精度。首先,通过地面调查在内蒙古五原县域内选择了五处研究区并通过地面调查确定了其作物种类。其中,研究区1和研究区2均具有四种作物,研究区3具有三种作物,研究区4具有五种作物,研究区5具有八种作物。进而,基于无人机遥感可见光遥感平台和无人
施肥是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目前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性质,尤其酶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坡地农田长期(1995-2019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氮磷施肥处理(CK、N1、N2、N1P、N2P,其中N1、N2施氮量分别为:55.2,110.4 kg·hm-2,P施磷量为90 kg·hm-2)对坡地农田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取得主要结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流域水文连通过程的变化研究对于揭示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表征未能从功能连通的角度揭示产汇流和产输沙过程中水文连通的阻力机制。因此,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四条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通过耦合达西-韦斯巴赫阻力(f)构建了新的水文连通性指数(ICf),评估了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IC和ICf对流域径流
在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下,使我国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目前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可利用性草地资源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再加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连年上升,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可能由氮限制转化为受磷限制。本研究以北方草地的四种草原类型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四种草原类型区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物种多
实际蒸散发(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是水量平衡中的一个主要支出项,影响着地表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植物生长发育和能量循环等环节。1990年以来,实际蒸散发在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基于延河流域水文、气象数据和6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基于蒸散互补相关原理模型在ETa估算中的适用性,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周期分析、敏感性分析、贡献量分析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