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和酸雨是当今全球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温室气体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增温和酸雨条件对旱作农田CO2、CH4通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开展了两个大豆生长季和一个冬小麦生长季的试验。实验共设置:对照(CK)、增温(T)、酸雨(S)和酸雨+增温(ST)四个处理。通过红外辐射加热管对试验小区进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模拟增温,叶面和土壤均增温约2℃。酸雨处理pH值为1.0,每两周浇灌一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作物系统及土壤CO2和CH4通量。本研究为客观地评价增温和酸雨的生态效益,预测增温和酸雨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增温(T)、酸雨(S)和酸雨+增温(ST)与对照(CK)相比,均没有改变土壤-冬小麦系统及冬小麦田土壤的CO2和CH4通量生长季变化规律。在土壤-冬小麦系统C02通量方面,T、ST在返青期均显著增加了C02平均排放通量,S与CK相比无明显差异。从CH4通量来看,T在返青期显著减少了土壤-冬小麦系统CH4累积吸收量,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冬小麦系统的白天C02通量有着较明显的变化规律,增温处理没有改变其变化规律,系统的白天CH4通量则呈随机性变化,增温处理同样没有改变这一规律。从土壤C02通量来看,T在成熟期增加了土壤C02排放通量,ST则在拔节-孕穗期增加了土壤C02排放通量,S与CK相比无明显差异;在土壤CH4通量方面,与对照CK相比,S在抽穗-灌浆期和全生育期显著增加了土壤CH4通量,T、ST则无显著差异。T、S和ST与CK相比,均没有改变土壤-大豆系统及大豆田土壤的CO2和CH4通量生长季变化规律。从土壤-大豆系统C02通量来看,T处理显著增加了鼓粒-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的CO2排放通量,S、ST则无显著差异;在CH4通量方面,T、S以及ST与对照CK相比,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大豆系统的C02排放通量均有着较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增温处理没有改变其白天变化规律,土壤-大豆系统的白天CH4通量变化呈随机性排放,增温处理同样没有改变这一规律。在土壤C02通量方面,ST在开花-结荚期显著增加了土壤C02排放通量,S、T与CK相比,则无显著差异;在土壤CH4通量方面,S显著增加了开花-结荚期的土壤CH4通量,S、T与CK相比,则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