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子叶植物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的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由于半夏自身繁殖系数低,近些年,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对野生半夏采挖严重,半夏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人工栽培半夏已有30年的历史,但半夏生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各种病虫害及栽培成本的影响,给人工栽培半夏造成很大的限制。另外,半夏的栽培技术落后,很难满足目前蓟用和出口量的需要。许多地区用同屈或同科数种植物小块茎充当半夏入药。 本研究采用两种基质和八种施肥水平,对不同栽培条件下半夏的产量、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关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半夏的人工栽培提供相关的生理生化依据。实验结果如下: 1.不同人工栽培条件对半夏倒苗率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人工栽培条件对半夏的倒苗率有影响,进而可以影响到半夏的产量。在所选用的两种基质中,以珍珠岩为基质的半夏产量极显著地高于以土壤为基质的半夏产量;不同的施肥条件对半夏的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1/2MS+K+P(KH2PO4100mg/L)施肥处理的半夏产量最高,显著地高于除1/2MS+P(P2O510mg/L)外的所有处理。 2.不同人工栽培条件对半夏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物酶(POD)是植物细胞抵御活性氧伤害的酶保护系统,在对抵御多种理化因子胁迫、减少活性氧积累、维护膜结构完整等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基质对半夏POD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施肥条件对半夏POD酶活性影响差异极显著,施用1/2MS+K+P(KH2PO4100mg/L)处理的半夏POD酶活性极显著的高于施用1/10MS的处理,显著高于施用1/2MS+P(P2O5100mg/L)的处理和1/2MS的处理;施用1/5MS和1/2MS的POD酶活性都显著高于施用1/10MS处理的POD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