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Ⅰ型裂纹动态断裂过程的应变片法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动力学包含冲击和爆炸动荷载下的岩石力学响应和断裂机理,亦涉及岩石中裂纹的扩展行为和应力波波动特性,准确测定岩石动态扩展裂纹断裂力学参量对于岩石定向断裂、爆破破岩优化和围岩稳定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室试验,采用应变片法对冲击和爆炸动荷载下的Ⅰ型裂纹动态断裂力学参量进行计算和分析,部分试验辅以动焦散线法对比验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应变片法应用于岩石类材料Ⅰ型裂纹动态断裂力学参量的测试。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采用Westergaard复变函数方法表征Ⅰ型动态扩展裂纹尖端附近应变场,明确了应变片与裂纹扩展方向之间朝向角为特定锐角和钝角两种布置方式条件下,动态裂纹尖端附近的归一化应变采用与裂纹扩展速度、应变片黏贴位置等相关的二项式来表示,给出了基于裂纹尖端应变特征时间的二项式的相关系数确定过程和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式。分析了二项式非奇异项系数、应变片粘贴距离、应变片粘贴角度、裂纹扩展速度和泊松比对理论计算的归一化应变与时间关系曲线影响,为提高Ⅰ型裂纹扩展速度和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试验计算精度奠定理论基础。(2)结合冲击荷载作用下三点弯曲梁应变片法的适应性试验,获得了不同试验条件下试件裂纹动态断裂参量的变化特征。采用锐角、钝角应变片法测定的裂纹运动速度以及锐角应变片法确定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与同步进行的动焦散线试验结果相近;与动焦散线法相比,钝角应变片法确定的裂纹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在试件中部相差较小,其余位置相差较大,给出了钝角应变片法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修正系数;应变片粘贴于裂纹尖端附近0.6倍试件厚度deff距离内,测定的裂纹尖端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值与动焦散线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试件厚度增大的条件下,应变片与扩展裂纹距离越大,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准确度降低,裂纹扩展速度计算结果不受试件厚度影响。(3)首次运用应变片法揭示了冲击荷载下非透明岩石材料Ⅰ型裂纹动态扩展速度和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结合数字高速摄像技术和应变片法,发现岩石断裂表现为白斑微裂纹损伤扩展的裂纹尖端应变能瞬时释放过程;利用裂纹断口扫描电镜图像,观察到沿直线扩展的裂纹断面平整、光滑,张拉应力占优,获得了岩石Ⅰ型裂纹扩展断裂特征。测定了岩石试样裂纹尖端附近应变大小为364~536με,显著低于有机玻璃裂纹尖端的应变(3870~5312με);裂纹扩展速度为475~687 m/s,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为4.26~6.12 MN/m3/2,大于有机玻璃的动态断裂参量。(4)分析了切缝爆炸荷载作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爆轰波作用下,孔壁出现大量微裂纹,切缝装药定向聚能效应汇聚的爆炸能量使切缝方向微裂纹进一步萌生。第二阶段,在爆生气体“气楔效应”作用下,爆生裂纹持续高速扩展,在速度曲线上表现为稳定的速度平台,期间,在反射应力波作用下,裂纹扩展速度小幅震荡,之后继续原速度扩展。测得爆炸膨胀波作用下岩石应变远小于有机玻璃。揭示了切缝爆炸荷载作用下Ⅰ型裂纹的动态扩展速度和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结合应变片法和数字动焦散线试验,得到了有机玻璃爆炸主裂纹的峰值扩展速度为457 m/s、极限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为2.11 MN/m3/2,花岗岩爆炸主裂纹峰值扩展速度达到922 m/s、极限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为6.94 MN/m3/2,明确了花岗岩爆炸断裂物理过程。(5)揭示了切缝爆炸荷载下预制裂缝尖端Ⅰ型分支裂纹扩展断裂力学参量变化规律。采用应变片法和动焦散线法同步开展试验,分析裂纹扩展速度和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结果对比、相互验证。爆炸应力波作用下,特定朝向角的应变片测得应变为负,表明膨胀波作用下测点处呈现压应变,随着测点距离增大,应变峰值衰减。爆生主裂纹与缺陷贯通后,自缺陷尖端萌生Ⅰ型分支裂纹。应变片法和动焦散线法测得的Ⅰ型分支裂纹断裂力学参量相一致。就单个炮孔爆生主裂纹及分支裂纹平均长度和而言,单孔单水平预制缺陷试件>双孔单竖预制裂缝试件>双孔双竖预制裂缝试件。
其他文献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赋煤区,其中古近纪是吉林省最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东半部。珲春盆地位于吉林省珲春市境内,是吉林省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文结合煤岩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学科知识对珲春盆地古近纪煤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珲春煤中矿物质的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珲春八连城矿区煤主要为低灰分、高挥发分亚烟煤;板石矿区煤主要为中灰分、高挥发分亚烟煤;富强矿区煤主
针对特厚煤层,采用综放开采技术是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顶煤在到达放煤口时及时垮落和充分破碎是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由于顶煤硬度大,工作面短,顶煤受到的夹制作用大,自然破碎效果差。采用水平分段法超前工作面爆破弱化顶煤,再进行综采放顶煤开采回收顶煤,是解决急倾斜特厚煤层顶煤难以垮落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青海江仓一号20#急倾斜特厚煤层,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岩体的应力状态,地应力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有关钻孔岩芯Kaiser效应机理与应用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钻孔岩芯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首先借助Griffith微裂纹模型,分析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进而采用实验室试验探讨循环路径、循环峰值和围压等对Kaiser效应的影响,
本文以林西矿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项目为背景,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展开了研究。针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差、容易下沉,料浆管道输送需要添加悬浮剂提高矸石颗粒可浮性这一现象,分别建立了球形矸石颗粒和立方体矸石颗粒力学模型,分析了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沉降规律,总结了影响矸石颗粒悬浮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提高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的两种方法,并从理论上推
本文以典型新疆高碱煤为原料,通过化学溶剂萃取的方式定量分析了高碱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同时采用先进的X射线和核磁共振原位分析技术,全面深入揭示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原始物化特性。此外运用实验室规模的加压固定床高温热解/气化反应装置来模拟工业鲁奇炉运行过程煤转热转化特性,着重分析了原煤热解及煤焦气化过程中腐蚀性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迁移、释放和界面沉积行为,从而揭示碱性金属元素的高温热演变特性;同时还
自从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简称CNT)被日本电镜学家Iijima首次发现以来,因其具有巨大长径比和比表面积的几何结构特点,使其在力学、热学和电学等性能上表现的异常优越,从而迅速成为众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很自然的当作理想增强体而被引入到先进复合材料中,从而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越的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Reinforced Composi
深部煤体的赋存环境具有“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压”的“三高”特征,同时深部开采中煤岩体还具有强扰动和强时效的工程响应。“三高”特征在采掘活动中显著影响煤体渗透率的变化,而开采扰动形成的采动裂隙能够有效提高煤层渗透率。因此掌握多场耦合影响和开采扰动下深部煤体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对于防治深部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技术来说至关重要。目前,煤体渗透率研究的先进成果主要集中在煤层气抽采方面,其力
镁合金广泛用于汽车行业中,以实现轻量化节约能耗等。在室温下,有限数量的滑移系在镁合金的变形过程中是活跃的。孪生作为另一种对塑性变形有较大贡献的变形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密排六方晶体结构(HCP)的对称性较低,镁合金与钢、铝合金等具有立方晶体结构的金属相比具有较低的延展性。本文利用VPSC模型进一步研究了镁合金的变形行为,包括镁合金的轧制板材、挤压的棒材以及掺有稀土元素的镁合金,并且应用PTR和
在矿业生产过程中,提升机负责运送人员、设备、煤炭和各类物料,是连接地上与地下整个生产系统的重要纽带。制动系统作为提升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机稳定、高效运行的安全保障,在矿业生产系统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提升机制动系统发生故障,轻则影响生产效率,导致经济损失;重则引起人员伤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对提升机制动系统进行性能退化评估和故障诊断,保障提升机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无论是从
设计模式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设计的范例,它们帮助设计者将新的设计建立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复用以往成功的设计方案。设计模式的应用使得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软件系统的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许多系统的设计文档或者不完整,或者与源代码不完全匹配。对于使用敏捷开发方法构建的软件系统,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即使系统的设计文档完整可用且与源代码完全匹配,这些文档可能并未详细记录设计模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