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诗歌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贯休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诗僧,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七岁即入兰溪和安寺从圆贞长老学佛。自幼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又好作诗,与僧友处默经常唱和,相得益彰,因而十五、六岁时即有诗名。二十岁受具足后,开始漫游。先入浙东五泄山寺,修禅十年。后游学洪州钟灵山,不久,又北上西北、蓟北等地,后又折回家乡东阳居数年。黄巢起义攻陷东阳后,辗转流离于山野之中。昭宗乾宁二年,在荆门依附成汭并与吴融学士交往唱和,此后不久因得罪成汭而出走。天复三年入蜀,深受蜀主王建的礼遇,赐号“禅月大师”。于前蜀永平二年,卒于蜀中,时年八十有一。有诗集《禅月集》存世,现存诗共计735首,在唐五代诗僧中,数量之多仅次于齐己。 贯休的诗歌,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成两大类:禅诗和世俗诗。禅诗约占其诗歌的三分之一,与其他僧人的禅诗比较起来,贯休禅诗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用组诗的形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僧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对禅理禅趣的体悟;其二是体现出浓重的禅情。 先前的僧侣虽然不乏有描写僧人山居生活的诗歌,不过,基本上都是单首的诗歌,在诗歌中比较全面地描写僧人隐居生活的,不能不推贯休为第一。而且贯休采用的是律诗的组诗形式,这在贯休以前的诗僧中是没有的。如《桐江闲居作十二首》、《山居诗二十四首》等。其中以《山居诗二十四首》尤为突出,整组诗几乎能完整地反映出僧人隐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上也已趋向成熟。 贯休的禅诗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即诗中折射出浓浓的禅情。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中、晚期,反映了贯休对大德、高僧们的仰慕之情以及对僧友们久别未逢的相思和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如《寄大愿和尚》、《送僧之湖南》等。贯休的这些禅情诗实际上是其世俗友情诗的延伸。 贯休不仅写有禅诗同时还写有世俗诗,而且他的世俗诗从数量来说还远远超过了他的禅诗。他的世俗诗,笔者主要是从他的边塞诗、颂诗和刺世诗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边塞诗是晚唐、五代诗歌的薄弱环节。诗人少,诗的数量也不及盛、中唐时期多。晚唐的边塞诗虽没了盛唐时期的激情远志,却也体现出了另一种情感——衰世时期江河日下、无力回天的悲壮情怀。贯休的边塞诗虽然不一定能够囊括这一时期边塞诗的全部特征,但还是很具有代表性。 颂诗也是贯休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些颂诗,后人对他予以尖
其他文献
本研究论文是自选题目,后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青年课题中的博士课题项目(1999年JLI004号),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论文写作还获得周松波中国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兴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六七岁的孩子刚跨入学校不久,对于一切都存在着新奇感,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尤其是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控制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本文首先
目的分析在CARTO指导对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8例患者作为调查主体,都是在CARTO指导下完成的房颤射频消融术,
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免疫功能、KPS评分变化以及化疗毒性反应的影响。方法经病理证实的ⅢA期NSCLC6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