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阳明学意义上,“寂”是心的本然状态和本质属性。一方面,“寂”是在心物关系中被理性推知而未被感性认知的认识论范畴;另一方面,“寂”是在相对待的心物关系中超对待的本体论范畴。阳明学对“寂”范畴的理解,既显现着心学对禅学本体论的取法,同时辩疏了心学与禅学基于认识论分途而显现的根本学理差异。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寂”不否认“心”“物”的客观性。“心”对“寂”的体认是各个体同一的切身体验。天地间必然存在尚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阳明学意义上,“寂”是心的本然状态和本质属性。一方面,“寂”是在心物关系中被理性推知而未被感性认知的认识论范畴;另一方面,“寂”是在相对待的心物关系中超对待的本体论范畴。阳明学对“寂”范畴的理解,既显现着心学对禅学本体论的取法,同时辩疏了心学与禅学基于认识论分途而显现的根本学理差异。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寂”不否认“心”“物”的客观性。“心”对“寂”的体认是各个体同一的切身体验。天地间必然存在尚未被知觉且具有被知觉之可能的“物”处于“寂”的状态,与“心”不间断地构成“同归于寂”的关系。作为禅化的儒学,阳明学以“虚寂”概念指摘释氏心物支离之病,又借“虚寂”一语挺立体用问题。“虚寂”兼具虚灵与明觉两重内容,但是区别于释氏的“养觉而啬用”,在阳明学话语体系中凸显“养觉而通用”。故“唯识无境”说因借心识的本体性论证万法皆空、离念即真,被谓为“虚寂”;“心外无物”说则是心性与物性的共同升华,彰显着我与天地万物之存在与意义的“明白”。然而,阳明学以知行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为第一性,以心物同体为价值导向,这必然推动“寂”的认识论意义的解构与转向。作为本体论范畴,“寂”是“致良知”的本己本质和终极趋向。首先,“良知”是“寂然不动之本体”。“寂”以“知体常寂”的先验性和“无存无忘”的无执性成为良知之为“良”的本质属性。“虚寂”以“空空”之秘藏义和“屡空”之破执义赋予“良知”禅学意味,同时推进构建良知本位的三教本一论。循于“虚寂”的应然本质,“寂体”等同于“良知”;而循于“虚寂”的实然状态,“寂体”则是“良知”未发时的“上一截”。其次,作为超对待的良知本质,“寂”与“感”的关系呈现出“常寂常感”“无寂无感”的同一性。其一,“寂”是跻于“有”“无”之间的本体论和境界论范畴:“寂照含虚”即“无”的境界,“合寂感”“彻内外”即“有”的境界。而“寂”曰“无”、“感”曰“有”则是以“寂以宰感”的认识论视角阐释“寂”的“无而未尝无”,带有佛学的“空”“无”色彩,与阿赖耶识的变现说互通。其二,“寂”即“静”“定”。“静”“定”意味着在“无”的境界上展开“有”的知行活动,这是主体意识自觉遵循良知的结果。其三,“寂感无时”是就良知本体而言,“感前有寂”是就致良知的“预”的工夫而言。其四,“几”是“寂”“感”之间的端倪,亦是“寂”“感”一贯的良知。“见在的几”是良知的自我澄明,可谓为“独”;亦是良知的动而未形,而更重于“生”。若谓“几”与“寂”“感”是相并列的三种心灵状态,或谓“寂”“感”之间无有“几”,而以“寂为感之几”,亦均是以“寂”为先在和主导,依属于“有无不形”的“无”境界。最后,“致良知”是以“归寂”为终极趋向的“良知”的自我明证。“归寂”与“通感”的关系化约为“感处做归寂”和“归寂以通感”两种工夫形式。“感处做归寂”是以“寂”言“悟”:“致良知”存于“一念之微”,“一念自反”即是“归寂”。“归寂以通感”是以“寂”言“修”:“静”中存养“良知”,保证“良知”充量呈现。在“即用求体”的一元论中,“归寂”的本质是良知“自反”;在“立体达用”的二元论中,“归寂”的本质是良知“存养”。两者以不同的本体论结构和工夫论形式诠释着“归寂”与“通感”的“体用一源”。阳明学“寂”范畴的价值取向关系着心学体系的立论与发展,勾连着三教之学的激荡与融合。在本体论层面,以“寂体”代“良知”推动了良知学的转折,其中二元论倾向刺激着阳明心学至朱子性理学的转向,同时实现了朱学体用观在心学思想体系中的展开。“寂”范畴未泥于宗教形式,却粘连着宗教气质。它以人的内在超越性涵摄了宗教性,表现出修身与修心的“立体”取向。“立体”取向实现了宗教精神和道德伦理的统一,使得“主静”思想主导的“静坐”工夫重新成为中晚明儒者的重要工夫形式。“寂”的境界体验通常是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的结果。在自我深化与自我扩展的过程中,主体进入一种无与伦比且无法被剥夺的精神境域。“寂”的境域实现了良知的自我澄明,带来不可言说的乐感体验,它以体悟“与物同体”为最高价值,超越时间和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差别,带来绝对的崇高感和神圣感。“寂”境界以终极的自我转化和神秘的心理体验融通于“禅”境界,同时以出世精神尽入世之事而超越于“禅”境界。“寂”是一个超理性的非理性范畴,彰显着伦理且超伦理、审美且超审美的精神境界。
其他文献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载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氢能制造的绿色、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当前催化、材料等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开发高效、稳定和廉价的可见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兼具对可见光响应、廉价、稳定及组成、结构和物化性质可调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但其仍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载流子易复合和比表面积小等缺
芦笋是一种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的药食兼用型蔬菜,芦笋皂苷是芦笋的主要活性物质。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膳食干预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Asparanin A作为芦笋中一种抗癌活性较高的皂苷成分,其抗EC活性及其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首先对芦笋中的asparanin A进行分析鉴定,考察其在EC Ishikawa细胞和荷瘤小鼠中的抗癌活性。在此基础
第一部分孕期低纤维饮食对肠道微生物及子代神经记忆的调节作用背景:研究发现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与机体认知记忆发育等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然而近年来人们对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消费,包括孕期膳食纤维的消费明显降低,这让我们对宫内胎儿认知记忆的发育引起明显担忧。目的:(1)探索孕期低纤维饮食和孕期正常纤维饮食对子鼠神经突触可塑性和认知记忆的影响。(2)分析孕期不同纤维饮食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1)根
在工程应用中,轻量化和集成化一直是新能源电池存储设备系统发展的目标,而结构储能一体化设计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锌离子电池,尤其是水系锌锰电池,因其理论容量高、材料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毒性小、安全性高及易组装等优点,在未来结构储能领域中具有非常大应用前景。然而如何通过电极结构优化设计实现高强高性能锌锰结构电池组装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论文主要针对MnO2本征导电性
目的:以中国1992-2017年IHD的死亡率数据为例,论证APC模型四种经典的参数估计方法的估计原理、估计结果以及模型统计性能之间的差异,为今后国内APC模型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对我国居民IHD发病和死亡趋势进行描述及模型研究,探讨IHD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各种影响因素,为今后我国IHD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APC模型的可估计函数法、内源估计法、约束
“埕北—莱州湾”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介于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之间,是渤海湾盆地内部重要的一级构造转换带,起到调节盆内构造变形的作用,其与相邻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针对其开展系统的构造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最新的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结合方差体切片等技术方法,对断裂体系、构造样式和盆地结构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明确了“埕北—莱州湾”地区的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
研究背景血管钙化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钙磷在血管壁异常沉积的过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通过从收缩表型向成骨样表型转变,在血管钙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管钙化过程中存在持续性DNA损伤,通过减轻DNA损伤、增强DNA修复可以减缓血管钙化发生。Sirtuin6(SIRT6)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
神话是上古时代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有关神与英雄的故事。在神话创生与发展的时代,天文是民众认知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也是民众理解“上天(上帝)”意图的线索,与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信仰息息相关,也就必然浸入到民众创造、发展神话的诸环节之中,或成为神话的组成部分,或为神话创造灵感,因此天文既是神话的组成部分又是理解神话所必需的背景知识。上古时代的天文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从古至今的人文学者往往缺乏天文
针对雷达跟踪海面低仰角目标产生多径效应引起的仰角测量误差问题,本文建立了海面多径反射和频率捷变下低角误差测量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捷变自适应优化的改善低角测量误差方法。该方法通过宽带频率捷变去除目标信号与多径反射信号的相关性,利用网格自适应直接搜索算法(Mesh Adaptive Direct Search Algorithms,MADS)优化频点技术,根据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和不同海情产生多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