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东南部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区内发育贺根山、索伦、温都尔庙、达青牧场-迪彦庙以及西拉木伦等多条蛇绿岩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演化的残余。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蛇绿岩中段的杏树洼构造混杂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以及室内分析测试,确定了该构造混杂岩的岩石组合、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并结合前人资料,探讨内蒙古东南部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杏树洼构造混杂岩是一套包含灰岩、蛇纹岩、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及硅质粉砂岩等外来岩块的细碎屑岩沉积,而非正常的沉积地层单元。其中基质为灰色、灰黑色及灰绿色硅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细砂岩,遭受后期构造变形。在较硬的硅质粉砂岩可见原生的中、薄层韵律层理,显示复理石特征,反映深海浊流沉积的特点。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和硅质岩构成“斯坦曼三位一体”,代表被肢解的蛇绿岩。其中的灰岩岩块可能代表大洋板片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碳酸盐台地或稳定大陆边缘沉积的碳酸盐地层。对位于半截子沟北蛇纹岩采坑中的辉长岩岩块开展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年龄为273.9±1.3 Ma,属于早二叠世晚期。该年龄与前人获得的小杏树洼东山坡变玄武岩以及九井子辉长岩的时代一致,也与硅质岩中放射虫化石反映的时代相近。从而表明内蒙古东南部早二叠世晚期还可能存在大洋洋盆。混杂岩中不同地点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任家营子南侧山坡上玄武岩具有高镁(MgO=6.37-8.01%),高铁(Fe2O3T=9.72-13.76%)、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2.36-3.61)的特点,没有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显示了富集洋中脊玄武岩(E-MORB)的特征。半截子沟南西玄武岩具有与任家营子玄武岩相似的镁、铁含量,分别介于4.75-7.25%和8.31-11.32%之间,具有较低的全碱(N2O+K2O)含量(2.84-4.42%),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具有轻稀土亏损特征((La/Yb)N=0.69-0.83),显示正常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特征。北坤兑北山玄武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岛弧玄武岩的特征;而小苇塘北蛇纹岩采坑中灰白色变玄武岩具有相对较低的稀土总量(∑REE=10.72-29.90ppm),较高的Ni(144-842ppm)和Cr(260-2257ppm)含量,轻稀土略微富集((La/Yb)N=1.07-3.72),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岩石主体投影到与俯冲相关的钙碱性火山岩区。上述分析表明,分布在杏树洼构造混杂岩中的各玄武岩岩块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成分和岩石成因,进一步反映出“构造混杂”的属性,指示它们所代表的应该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宽广的大洋盆,该洋盆在早二叠世晚期尚未闭合。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古地磁以及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表明以杏树洼、九井子、柯单山为代表的西拉木伦蛇绿岩带代表古亚洲洋最后消失闭合的位置,闭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