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浸传播视角看女性游戏玩家的性别身份认同建构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热门手机网络游戏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女性用户开始进入网络游戏成为游戏玩家。并且网络游戏的发展让游戏更具有沉浸传播的特征,使游戏玩家专注于游戏虚拟环境塑造的信息内容,玩家的代入感和真实感更强。网络空间的存在,塑造了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虚拟环境,匿名性原则和全新环境塑造使女性玩家可以更为自由地创造自我身份,构建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新性别身份认同,这是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身份观念单一性和确定性的挑战,也是对现实环境和自身现状的反思。本研究选取《恋与制作人》这款针对女性的恋爱游戏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游戏玩家建立信任,观察游戏玩家的网络互动,分析她们使用的网络话语,再对玩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数据,分析女性玩家在游戏虚拟环境中新性别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新性别身份认同与原有性别身份认同间的矛盾与张力,以及新性别身份认同建构对女性玩家的影响。通过对访谈资料和玩家发言的分析,笔者发现对于青年女性玩家而言,现实世界里的“父权制”导向、女性角色规范抑制了真实的自我表达,而游戏打破原有权力体系和性别规范,塑造符合玩家期待的理想化虚拟环境。女性玩家用游戏化身自主地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表达,通过对剧情的选择、阐释和与虚拟他者的偏好互动充分展现自我风格,延伸自我需求,在游戏这一虚拟环境中通过心理投射的方式塑造新的性别认同。通过“共鸣式”“反思式”“互动式”三种投射方式的多元整合,女性玩家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了新性别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多数受访者逐步建立起独立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挑战了男性主导社会要求女性取悦男性、依靠男性的性别不平等话语。玩家在虚拟环境中形成的新性别身份认同是现实身份资源在新环境下的打破重组,也是基于虚拟理想环境形成的符合现实自我期待的建构,是对旧性别身份认同的反思。这种新性别身份认同的塑造可以打破现实固有身份认同的确定性,对于女性玩家在现实世界中增加自信、提升自我、拓展知识、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虚拟、现实双重自我的存在,过度沉浸游戏会导致对现实自我的厌恶和现实生活的虚无化。
其他文献
纵观全球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以“知识转移”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智慧教学就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智慧教学的出现不但能够构建更高效的课堂,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知识获取的积极性。智慧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操作,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智慧教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它将信息技术融入了课堂中,实现了智慧型人才的培养。智慧
“银发浪潮”的迅猛冲击,使我国的养老事业倍受整个社会的关注。针对于不同的老年人群体,从养老方式再到养老内容,理论研究与养老实践纷繁多样。在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拥有着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与社会地位,我们称之为高知老人,主要代表人群有大学退休教师、政企退休干部等。他们大多生活在城市社区,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相对于普通老人,高知老人对于养老生活的标准要求更高,同时,精神养老需求是其独立于物
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设计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探讨了项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
前不久,AMD正式发布了代号为“上海”的Opteron处理器,虽然其为服务器产品线,但45nm制程在AMD产品中的首次应用令玩家们看见了曙光。在众人等待之下,全新45nm制程的桌面级处理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繁荣昌盛和实现民族振兴的源泉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五一”劳动节讲话以及其他重要论述中,针对社会上不重视劳动、不尊重劳动和不和谐的劳动关系等问题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劳动观。劳动以及劳动者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中华民族的未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也都离不开劳动。本文立足于新时代世界发展、国内发展的深刻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