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在南麂列岛东侧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所获数据,应用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多维标度排序(NMDS)、聚类分析、生态位宽度和点相关系数(Ф)等方法,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物种多样性特征、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物种的时、空间变化、群落结构的演替情况、种间关系和生态联系。结果表明:(1)调查所得渔获物,通过分析共鉴定出南麂列岛东侧海域的渔业生物种类96种,隶属于17目49科73属。其中,春季生物种类有48种,隶属于15目33科43属;秋季生物种类为80种,隶属于15目39科60属。秋季物种数远高于春季,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优势种方面,两季均以鱼类为第一大优势种。春季包含鲐Scomber japonicus、红鳗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kensis 7种;而秋季仅有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三疣梭子蟹、口虾蛄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 4种。调查海域渔业生物的生物量和丰度,秋季与春季相比差异明显,且前者远高于后者。(2)该海域重量密度在春、秋季分别为244820.2g·km-2、1231080.9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61557ind·km-2、126241ind·km-2。秋季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资源密度远高于春季,尾数密度差值接近2倍。春季南麂列岛东侧海域的物种数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靠近南麂列岛岛礁一侧的站位物种数量丰富,平均达到18种,同时在调查海域西南和西北方向物种数达到最大值,而最小值在11号站位,该站位远离南麂列岛,位于调查海域的东北角。秋季调查海域的物种数分布较均匀,各站位平均值有35种。(3)通过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春、秋季丰富度指数值分别为2.03和3.16,由此可见,春季的生物多样性低于秋季。在具体类群对比中,鱼类、甲壳类的生物多样性相较于头足类呈现更高数值。等级聚类分析显示,该海域的渔业生物出现明显的分类现象。我们利用二维标度排序可将南麂列岛东侧海域的渔业生物分为4个群组,各分组在种类组成上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与该海域历史资料比较,可以看出,随着海洋工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的数量在减少,群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显示,W统计数值在春季为0.045,秋季则是0.001。生物量曲线初始点与丰度初始点相比,春季丰度曲线初值高于生物量,而秋季两者初始点几乎重合。由此可见,春季渔业生物中以小型个体为主且它们的重量差异较小,秋季渔业生物的个体相较于春季更大。(4)海上生物采集利用底拖网操作在原定的12个站位逐个进行,我们将春季和秋季两个调查时节均出现的渔业生物进行比对和筛选,共得到30种主要渔业生物。其优势种有龙头鱼、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3种,它们的生态位宽度较宽。采用生态位宽度聚类分析,可以将主要渔业生物划分为3个类别,即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狭生态位种。生态位重叠值分布区间为[0,0.98],说明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存在差异,生态位出现分化并伴随种间竞争现象。根据方差比率和W检验得出主要渔业生物间总体为显著正相关。?2检验结果显示,联结性显著的有76个种对(?2≥3.841),这与群落结构稳定性、物种共存现象存在一定关联。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比(PC)和点相关系数(Ф)检验结果表明,物种间联结性较强,总体表现为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