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心衰常反复发作,高死亡率。目前认为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心室重构(cardiac remodeling)有关。心室重构是以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数量减少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表达为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在心力衰竭的进展过程中心肌细胞数量往往会不断减少。其减少的原因可能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而且还发现由于凋亡所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还与心室重构关系密切。另外,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 CFs)具有形成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它通过过度增殖,增加胶原合成参与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引起心室重构。如何通过拮抗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心肌纤维化,有效地降低心衰的发病率、病残率和死亡率已渐渐成为心血管领域关注的焦点。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rhBNP)是一种利用DNA重组方法制成的,与内源性人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和立体构型的生物制剂。目前有研究报道,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初期疗效显著,但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未见报道。而且它是否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心脏间质增殖以及抗心肌细胞凋亡等机制起到抗心室重构的作用,尚无定论。转化生长因子-p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在体细胞中活性强、分布广,是最重要的促心肌纤维化细胞因子之一。程序化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5, PDCD5)基因是新发现的一种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外周静脉血直接测定的PDCD5抗体水平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细胞凋亡程度和变化。观察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浆中TGF-β1及PDCD5抗体的影响,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为rhBNP抗心室重构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对象及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科及心内科住院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0±3.7)岁。入选标准: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的IV级人群。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因心源性休克、血容量不足或任何其他临床情况禁忌给予血管扩张剂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并有机械性并发症者、对rhBNP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明显瓣膜狭窄者、患肥厚型或限制型心肌病者及患缩窄性心包炎者。将其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按照美国心力衰竭指南(ACC/AHA,2005版)给予正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即培哚普利片4mg,1天1次;螺内酯片20 mg,1天1次;硝酸甘油针开始剂量为5μg/min,每3-5分钟增加5μg/min,据个体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调整用量。rhBNP治疗组在上述正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BNP 1.5μg/kg静脉冲击,0.0075μg/(kg·min)维持静脉泵注24小时。记录治疗前和停止用药后24h、7d、14d、30d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两治疗组治疗前和停止用药后24h、7d、14d、30d的血浆TGF-β1、PDCD5抗体的水平。结果1.两组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比较:两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004,P<0.05;F组间=2.304,P<0.05)。rhBNP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NP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平稳,呼吸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常规治疗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在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回升的趋势。2.血浆TGF-β1水平比较:rhBNP治疗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浆TGF-β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0.767,P<0.001;F时间=585.044,P<0.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浆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NP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浆TGF-β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PDCD5抗体水平比较:rhBNP治疗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浆PDCD5抗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5.654,P<0.001;F时间=23.615,P<0.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浆PDCD5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NP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浆PDCD5抗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相比,应用rhBNP可使心衰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改善更明显,疗效更持久。这除了rhBNP防止钠、水潴留等作用外,还可能与其抗心肌纤维化、抗心肌细胞凋亡等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