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理惑论》研究——佛教会通儒、道两家的最初尝试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_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的漫长进程。《牟子理惑论》是最早的体现这种冲突、融合的文本,出现在两种文明对话的源头。本文着重讨论其中儒道佛三教的关系,即佛教尝试融合儒、道两家的思想,踏上中国化征程的开始。   第一章:主要交代汉末的思想界的状况与交州的地方风气,说明出现《牟子理惑论》这样的反映三教关系的著作不是偶然的。   第二章:佛教与儒家的关系,主要集中于佛教极力地调和出家修行实践与儒家的礼仪、生活之间的矛盾、与儒家的仁孝观念的矛盾,调和佛教的生死轮回、业报因果学说逻辑上必然导致承认灵魂不死与儒家的理性精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传统文化以优势自居来贬低佛教文化的态度进行调和。   第三章:佛教与道家、道教的关系,主要是佛教对两者采取了严格的区分,对早期道教修行辟谷神仙之术,采取了批评的态度,表现出了佛教对神仙方术由依附到决裂的倾向;同时,佛教则援引道家思想为同道,寻找两者的切合点,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般若学和玄学合流,真正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第四章:结论,《理惑论》中的三教关系奠定了历史上三教关系的基本格局:以儒家为主导、佛道为依附的对话模式,随着这种对话模式的社会基础的消亡,现代儒、释、道三教的对话,应该以人的问题为中心,在对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本质和价值。
其他文献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独篇成书,与《论语》、《孟子》、《中庸》等一同构建了儒家“四书”体系。该书之所以能从浩淼繁多的儒家典籍中脱颖而出,成为理学家们争相关注
《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在哲学界乃至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中所说的“范式”、“不可通约性”、“常规科学”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不可通约性常被理解为前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