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恐动症及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临床护理人员在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干预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在2018年3~7月通过便利抽样法对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疼痛科门诊230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7例,有效回收率为98.7%。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②简式-简易疼痛量表;③恐动症Tampa评分表(潜在伤害维度和回避活动维度);④慢性疼痛自我效能量表(疼痛管理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症状应对维度)。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Spearman相关和Logistic回归。P值<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慢性疼痛患者一般资料。本研究慢性疼痛患者中平均年龄55.09±14.66岁,疼痛部位的中位数为2处,疼痛部位最多达6处;下背(腰部)部居多,占22.63%;疼痛程度中位数为3.5分,慢性疼痛自我效能得分83.49±8.13分,其中疼痛管理维度得分为16.52±2.48分、躯体功能维度得分为38.92±3.47分、症状应对维度得分为28.06±3.58分。
2.慢性疼痛患者恐动水平分析。在227例慢性疼痛患者中,伴有恐动症者91例,发生率为40.1%。恐动水平为37分,为轻度恐动水平;潜在伤害维度中位数为13分,回避活动维度中位数为16分。
3.疼痛与恐动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疼痛时间、疼痛部位数目、疼痛程度得分与恐动症呈正相关(r=0.252,P<0.001;r=0.210,P=0.001;r=0.461,P<0.001)。
4.自我效能与恐动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疼痛管理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症状应对维度、自我效能总程度与恐动症均呈负相关(r=-0.678,P<0.001;r=-0.607,P<0.001;r=-0.710,P<0.001;r=-0.791,P<0.001)。
5.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龄、居住情况、学历、支付方式、合并症、经济情况、治疗方式、疼痛部位数目、疼痛时间、疼痛程度和自我效能与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6.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情况、自我效能是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论:
1.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发生率较高,恐动水平处于轻度水平。
2.恐动症与疼痛呈正相关,即患者疼痛部位数目越多、时间越长、程度越高,则恐动症发生率越高;恐动症与自我效能呈负相关,即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低,恐动症发生率越高。
3.慢性疼痛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疼痛情况及自我效能与恐动症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恐动症及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临床护理人员在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干预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在2018年3~7月通过便利抽样法对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疼痛科门诊230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7例,有效回收率为98.7%。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②简式-简易疼痛量表;③恐动症Tampa评分表(潜在伤害维度和回避活动维度);④慢性疼痛自我效能量表(疼痛管理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症状应对维度)。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Spearman相关和Logistic回归。P值<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慢性疼痛患者一般资料。本研究慢性疼痛患者中平均年龄55.09±14.66岁,疼痛部位的中位数为2处,疼痛部位最多达6处;下背(腰部)部居多,占22.63%;疼痛程度中位数为3.5分,慢性疼痛自我效能得分83.49±8.13分,其中疼痛管理维度得分为16.52±2.48分、躯体功能维度得分为38.92±3.47分、症状应对维度得分为28.06±3.58分。
2.慢性疼痛患者恐动水平分析。在227例慢性疼痛患者中,伴有恐动症者91例,发生率为40.1%。恐动水平为37分,为轻度恐动水平;潜在伤害维度中位数为13分,回避活动维度中位数为16分。
3.疼痛与恐动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疼痛时间、疼痛部位数目、疼痛程度得分与恐动症呈正相关(r=0.252,P<0.001;r=0.210,P=0.001;r=0.461,P<0.001)。
4.自我效能与恐动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疼痛管理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症状应对维度、自我效能总程度与恐动症均呈负相关(r=-0.678,P<0.001;r=-0.607,P<0.001;r=-0.710,P<0.001;r=-0.791,P<0.001)。
5.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龄、居住情况、学历、支付方式、合并症、经济情况、治疗方式、疼痛部位数目、疼痛时间、疼痛程度和自我效能与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6.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情况、自我效能是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论:
1.慢性疼痛患者恐动症发生率较高,恐动水平处于轻度水平。
2.恐动症与疼痛呈正相关,即患者疼痛部位数目越多、时间越长、程度越高,则恐动症发生率越高;恐动症与自我效能呈负相关,即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低,恐动症发生率越高。
3.慢性疼痛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疼痛情况及自我效能与恐动症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