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三联灭活疫苗的实验室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hl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常发于各阶段的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链球菌病是仔猪的常发疾病。在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和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三者常混合感染,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免疫接种仍是预防这三种疾病的最佳方法,如果能制备出有效的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三联灭活疫苗(简称三联灭活疫苗),即可达到一针预防三种疾病的效果,从而降低猪场成本,减少猪群应激。本研究在实验室已研制成三联灭活疫苗的基础上,按照疫苗实验室研究的相关要求,分别开展了免疫效力试验和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对该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用毒种和菌种的验证及三联灭活疫苗的制备运用PCR技术对实验室保存的猪圆环病毒2型WH株(PCV2-WH)毒种,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SH0165株(HPS5-SH)、4型MD0322株(HPS4-MD)及猪链球菌血清2型LT株(SS2-LT)菌种进行验证。验证合格后,培养制备了这四种抗原,再将其与氢氧化铝佐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了3批三联灭活疫苗,批号分别为1501,1502和1503。每批疫苗PCV2含量为4×10~6TCID50/m L,HPS4、HPS5、SS2各抗原含量分别为2×10~9CFU/m L、2×10~9CFU/m L、1.5×10~9CFU/m L。2.实验室试制的三联灭活疫苗对Balb/c小鼠的免疫效力试验研究随机抽取1501、1502、1503批三联灭活疫苗各2瓶,每批疫苗免疫24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每只免疫剂量为0.2m L,14d后加强免疫一次。分别在免疫0、14、28d采血,检测ELISA抗体水平。在免疫4周后分别用5×LD50的HPS4、HPS5和SS2攻毒,攻毒后采取肺脏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小鼠在免疫28d后,通过ELISA方法均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PCV2、HPS4、HPS5和SS2抗体;其中1501批的攻毒保护率为87.5%、87.5%、87.5%,1502批的攻毒保护率为87.5%、75%、87.5%,1503批的攻毒保护率为100%、87.5%、87.5%;三批疫苗免疫组小鼠的病理变化为轻度的淤血,非免疫组表现为明显的肺泡间质增宽、肺泡内渗出物增多。3.实验室试制的三联灭活疫苗对仔猪的免疫效力试验研究选取35头21~24日龄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7组:其中1-3组为三联灭活疫苗免疫攻毒组,4-6组分别为非免疫攻毒组,7组为PBS对照组。各免疫组仔猪每头接种1503批疫苗2m L,21d后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其余各组仔猪注射等量的PBS。免疫0、21、35d采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抗体水平。在免疫后35d分别用HPS4-MD(1.75×1010CFU)、HPS5-SH(1.2×1010CFU)、SS2-LT(2×10~6CFU)三种菌株对1和4组、2组和5组、3组和6组攻毒,攻毒后观察14d,统计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采取各组仔猪肺脏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为:1组的免疫保护率为80%,4组的发病率为80%,2组的免疫保护率为60%,5组的发病率为100%,3组的免疫保护率为60%,6组的发病率为100%;所有免疫猪在免疫后21d均产生了PCV2、HPS4、HPS5和SS2的抗体,且各免疫攻毒组只出现轻微出血性变化,而非免疫攻毒组均出现明显的肺淤血、间质增宽等病理变化。4.实验室试制的三联灭活疫苗对仔猪的抗体消长规律试验研究选取14日龄哺乳仔猪150头,分别免疫3批疫苗,每批免疫50头,每头免疫2m L,在21d后加强免疫一次。分别在免疫7、14、28、42、63、91d后前腔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的PCV2、HPS4、HPS5和SS2的ELISA抗体水平。结果显示:PCV2抗体效价在28d时明显升高,在42d时抗体效价达到峰值;HPS4、HPS5和SS2的抗体在28d时均为阳性,且在91d时各抗体值均比28d时要高。总体而言,PCV2在28~63d处于抗体水平高峰,HPS4在42~63d处于抗体水平高峰,HPS5在42~91d处于抗体水平高峰,SS2在42~63d处于抗体水平高峰。
其他文献
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Morgan)是当前我国热带地区支柱性产业作物-香蕉与芒果上的重要害虫。因其隐匿性强和较强的抗药性风险,所以许多化学药剂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效。因而,亟需探究更高效的黄胸蓟马种群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以指导田间生产应用。鉴于此,本研究以香蕉黄胸蓟马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该虫对色、味的行为反应,探索其有效的诱控技术。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海南香蕉园黄胸蓟马种群的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导致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及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病原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克服耐药产生和新抗菌药物研发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细菌耐药产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内生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机制也不完全相同。达托霉素和万古霉素是两种重要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抗生素。达托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胞膜阴离子磷脂,而万古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壁D-Ala-D-
我国是世界淡水渔业大国,草鱼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品种,被广泛用作食品加工原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调理水产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因淡水鱼肌肉含水量高、基质蛋白质含量少,且内源性酶活性高,在宰杀后其肌肉品质变化快,易腐败变质,而目前多采用高盐和多种香辛料复合使用的方法加工和贮藏调理水产食品。八角是我国传统的香辛料,也是我国“药食兼用”产品。在八角生产中会产生大量
β-防御素是脊椎动物特有抗菌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中,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对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黄颡鱼养殖业快速发展,但红头病,腹水病和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给黄颡鱼养殖带来较严重经济损失。为了探讨β-防御素基因在黄颡鱼先天性免疫系
银耳,又称白木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食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银耳担孢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芽殖产生酵母状分生孢子,即银耳芽孢。银耳芽孢具有低等真核生物酵母的特点,易培养、生长速度快以及分泌蛋白能力强,因此将其作为受体菌表达外源蛋白更安全、经济。漆酶是一种富含铜元素的多酚氧化酶,它以铜作为辅基,以氧分子作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含自由酚基的化合物。漆酶的结构使它具有底物广泛性和高催化活性,在食品行业具有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迅速发展,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堆肥是资源化处理畜禽粪便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但传统堆肥普遍具有堆肥周期长、堆肥品质低等缺点。微生物在堆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向堆肥中施加能促进堆肥发酵的有益菌剂,可以改善堆肥中微生物结构,以此改进传统堆肥工艺。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对猪粪堆肥腐熟具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此基础上,检验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猪粪堆肥中
猪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其感染人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伤口感染和经口感染。S.suis不仅能感染猪造成猪只大量死亡,还可以通过食用被猪链球菌感染的猪肉而传染给人,人被感染后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或患败血症、脑膜炎、中毒样休克综合征等病症,甚至死亡。1968年,丹麦报导了第一例猪链球菌感染人的案例,此后欧洲、亚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多地都陆续发现了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猪链
白叶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体发育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绿叶(G7097和G2127)和白叶(W7105)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为材料,通过植物显微技术、QTL-Seq和RNA-Seq等方法对白叶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为揭示油菜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白叶性状作为形态标记应用于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W7105白叶性状受温度影响,其苗期叶片为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