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中树突状细胞变化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其引起的临床后果,如冠心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的研究发现在AS病变斑块内发现有大量免疫细胞的聚集,如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等,多种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可促进AS的形成,因此有学者甚至提出AS实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性疾病。DCs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DCs在血管组织中的发现,DCs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多种公认的致AS危险因素(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热休克蛋白(HSP)、尼古丁、高糖、糖基化终产物、微生物等)都可促使DCs免疫功能成熟;由于代谢综合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机率明显增高,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及高胰岛素血症也被认为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近年来炎症免疫被认为在IR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引起AS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在体外以高浓度胰岛素为干预因素,观察对人单核细胞源性DCs成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此外,最近研究发现在不稳定AS斑块中DCs聚集明显增多,且多集中在AS斑块的肩部,提示DCs参与的炎症免疫反应可能在AS的发生和斑块不稳定性的形成及斑块破裂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观察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中DCs及其亚型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DCs参与的炎症免疫反应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从细胞水平和临床流行病学等角度研究 DCs在AS免疫机制中的作用,全文由二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高浓度胰岛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引起AS机制尚不明确。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研究发现DCs参与了AS的免疫炎症反应的过程。本文探讨胰岛素对人单核源的树突状细胞(monoe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s)分化成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 (rhIL-4,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五天使其分化为MoDCs,然后加入1nM、10nM、100nM浓度的胰岛素干预24小时,另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抑制剂(LY294002)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PD98059)干预1小时后再加入10nM、100nM浓度的胰岛素干预24小时,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阴性对照组,以脂多糖(LPS)作为阳性对照组,干预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CD83、CD86);FITC标记的Dextran检测DCs吞噬功能;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2(IL-12)等细胞因子的浓度。 结果:与PBS对照,10nM、100nM浓度的胰岛素明显上调了MoDCs表面CD83及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P<0.05),且10nM、100nM浓度的胰岛素促进MoDCs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12,10nM的胰岛素减弱了MoDCs的吞噬功能的作用;而1nM的胰岛素则没有这种作用;PD98059及LY294002干预后使10nM、100nM浓度胰岛素上调CD83及CD86表达及促进TNF-α、IFN-γ和IL-12分泌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 结论: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及免疫功能的成熟,这种作用是通过MAPK及P13K两条途经起作用的;高浓度胰岛素可能通过促进DC免疫功能成熟参与了AS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中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变化的研究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免疫炎症反应的过程。人的外周循环中主要有两类树突状细胞:髓样树突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多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都伴有循环DCs及其亚型的改变。近年来发现,DCs参与的炎症免疫反应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不稳定斑块引起的极端状态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循环中DCs及其亚型改变进行了研究。 方法: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 31例,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7例(发病24小时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4例(诊断依据病史,心电图,心肌酶学和冠脉造影);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方法测定三组人群中外周血中DCs数目及其亚型的绝对数和百分数,其中DCs以Lin1<->HLA-DR<+>确定,mDC以Lin1<->HLA-DR<+>CD11c<+>确定,pDC以Lin1<->HLA-DR<+>CD123<+>确定: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发作后7天进行随访。并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IL-6、和TNF-α水平。 结果: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中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037±0.035%,0.223±0.016%,0.229±0.015%,三组中mDC的绝对数分别为3.78±0.85/μl,14.5±1.34/μl,14.84±0.97/μl,pDC所占的比例为0.018±0.023%,0.039±0.005%,0.056±0.006%,绝对数分别为1.51±0.46/μl,2.25±0.36/μl,3.29±0.31/μl,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mDC与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值及其绝对值较正常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均明显下降(P均<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外周血中mDC所占比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pDC在外周血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一周后复查,mDC及pDC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0.214±0.102%和0.053±0.033%,两者绝对数分别为14.99±2.05/μl和3.67±0.87/μl,在心肌梗死急性期(<24h)比较明显增加(P均<0.01)。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FNF-α(61.4±10.5vs.75.3±31.9pg/ml,P<0.05)及IL-6(50.6±16.0 vs.56.6±16.0pg/ml,P<0.05)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 结论: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外周血DCs数量下降相似,急性心肌梗死时外周血中的总DCs包括mDC及pDC在急性期(<24h)均明显降低,一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外周血中DCs数量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明显下降可能参与了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在吸入麻醉中,必须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其定义是在一个大气压下有50﹪病人在切皮刺激时不动,此时肺泡内麻醉药物的浓度即为1个MAC。
【摘要】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可行性、内容、特点、标准及其实施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对促进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工作,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发现相当部分的高分者, 他们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意识却比较淡薄,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谈不上兴趣, 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 从某个角度来说, 是一种矛盾。究其原因
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正常对照组,研究血清HGF、PCIII与NAFLD的相关性,旨在为NAFLD病变程度在临床上的判定提供依据,为NAFLD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鼻咽癌(NP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鼻咽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因此,对于鼻咽癌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