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响翻译主体性的各因素中,性别同文化修养、个人信仰、审美意识一样对翻译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文化转向”前,性别因素被忽略。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使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女性译者追溯了妇女与翻译的渊源,揭示了长久以来翻译研究中对女性表示歧视的性别隐喻,强调了译文与原文的平等性,使翻译成为一种政治行为。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把这些理念贯彻到翻译实践中去,通过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以及劫持等“重写”策略,对语言进行操纵,使女性在译文中被听见被看见,进而达到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政治目的。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女性主义运动起步较晚,女性社会性别意识相对薄弱,她们没有像西方女性主义译者那样把性别与政治联系起来。同时,中国翻译界的主流倾向还是“忠实”与“通达”,中国的女性翻译家和男性同行一样深受传统翻译观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把“忠实”作为首要的标准。在此种翻译环境的熏陶下,中国的女翻译家采取了相对于西方的女性主义翻译家更温和、保守的翻译策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单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及意义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女性主义出发,回顾了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与翻译的有关研究。第三部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是全文的理论基础。西方女性主义译者通过选择文本,重写,中性词等策略把语言作为反对父权社会的武器,凸显女性和译者的身份。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忠实”观,它是适应于西方女性主义译者与女性主义作者进行充分合作的翻译实践,不宜解释其它语境和情况下的忠实。第四部分介绍了20世纪以来中国近代以冰心、朱虹等为代表的女性译者,主要探讨在中国语境下,女译者的女性意识对她们的翻译观及翻译实践的影响。通过对她们作品的分析,发现在选词,选择文本,理解文本和具体翻译策略上,都受到了女性身份和意识的影响,但是她们又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译者,采取了更保守,更温和的策略。同时对比男性译者与女性译者翻译的作品,发现女性译者在翻译中能为女性争取平等权,能更好地反映女性心理,从而更深刻地刻画女性形象。最后一部分的结论对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作者的看法,译者可以借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双性同体”概念来消除两性间的性别对立。中国女性译者通过凸显女性意识,以女性的视角理解原文,既吸收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中的精华,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通过在翻译中有意识地显示自己的性别意识,很好地做到了“双性同体”,对翻译理论及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