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曾停滞不前,尤其是民间慈善在被打上封建的烙印后更是出现了倒退。直至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及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当代民间慈善事业才获得较大发展。 由于慈善事业能充当缓和社会矛盾的中间人的角色,自然而然备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慈善组织作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运行主体,更是引发学术界的研究热潮,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自身问题随着国家、社会对慈善事业的日益重视、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急剧转型而变得越来越突出,虽然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在新世纪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发展空间,但是目前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我国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慈善组织一直存在于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正是由于在扶危济困、抚孤助残等慈善事业领域所凸显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使我国慈善组织拥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备受关注。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同时我国的慈善组织先天发展不足,对于运行机制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下,寻找一种适合我国慈善组织的运行机制成为学术界和慈善组织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文在对中西方慈善组织现存的运行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内外对比、多方位、多视角的分析。试图探寻出一种适合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