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创意传播策略研究 ——以鄂西南地区M镇为例

来源 :湖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0156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媒介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传统媒体正遭遇着来自新媒体的各种冲击。互联网与科技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深入,给乡村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最广大基层人民的劳动智慧,折射出中国基层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多样性,乡村文化该如何自处,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媒体正在不断影响着乡村文化的传播,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弊端日益凸显。探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创意传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化传播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视野,还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并为当下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寻找新的路径。笔者选取鄂西南地区M镇作为观察样本,基于M镇在鄂西南地区乡村文化的丰富性与现实状况中的代表性,通过深入调查,进行样本分析,系统探求了乡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惑与可行路径,以此为整个鄂西南地区的乡村文化传播在当下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通过对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的梳理,为论文的研究构建起一个框架背景;第一章通过对M镇发展概况、文化传播方式及特点的分析,对M镇的乡村文化传播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基于对M镇乡村文化传播的调研,系统的分析了M镇乡村文化创意传播面临的困境及成因;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结合创意传播理论,对推动M镇乡村文化创意传播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其他文献
熊明遇,字良孺,号坛石。江西出身。熊明遇历经四朝,解褐通籍四十载,官至兵部尚书,堪称明末重臣。政治上亲近东林党人,故常遭攻讦;文学上附七子骥尾,时遭世人冷眼。熊明遇其人其事,既未有定论,也少人瞩目。为发掘熊明遇个人的历史定位与文学价值,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对熊明遇的家世与生平进行考述。熊明遇的家族堪称江右望族,修儒重学,名家辈出;影响到熊明遇的政治立场、仕进观念与务实作风。家族影响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诗人、诗论家、史学家,其诗论家身份通过《瓯北诗话》这一诗学著作体现,因诗话主体是以十卷的篇幅分卷评析唐、宋、金、明、清十位诗人,所以《瓯北诗话》又称《十家诗话》。《瓯北诗话》虽是论诗专著,其中又有浓厚的史学思想,这是赵翼史学家身份所致。正是作者史学家身份使得《瓯北诗话》成为一部跨学科性质的诗学著作。赵翼在诗话中处处体现的客观鉴赏态度与全面的鉴赏角度等都得益于其史学家身份,而这些亦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品充满对人类灵魂深处执着的探索和由此产生的深沉的忧思,因而受到广大读者和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尤其是其代表作《红字》,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国内外学者对霍桑的作品《红字》的研究众多,成果颇丰。研究者们立足于作者、人物、主题、叙事技巧等方面,从象征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弗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形象问题逐渐成为建筑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代化大都市虹吸效应明显,导致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与乡镇越来越小,面对“千城一貌”和现实竞争的残酷现状,小城市的发展成为了当下急需深切关注的城市问题。尤其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战略,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变得更加具备
孙健忠是湘西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小说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书写和展现了土家儿女的生活境遇,特别是对不同历史背景下女性生存状况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书写意识。本论文在系统阐述和分析孙健忠具体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其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独特性,以期揭示他在女性书写上的独特魅力。其次,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所凸显的女性意识,较为突出的有:勇敢追求婚姻自由、积极谋求经济独立、主动争取政治参与等意识
《归田诗话》是元末明初诗人瞿佑的一部诗学理论作品。有学者认为“瞿佑之诗及《归田诗话》对明初越诗的繁荣、明清杭州风雅的开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归田诗话》总体情况进行介绍。全书一百二十则诗评,共提及人物(含各朝文人、皇帝)158人,涉及诗文、评论、语录312篇(条)。本部分的研究从瞿佑与明初诗坛的联系入手,着重对学界关于《归田诗话》的书名、评价相关争议进行考证释疑,并对《归田诗
相比于以媒介视角去定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不如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即把握传播者的活动,更能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进入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其中群体传播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对其他传播形态产生影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明显的特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颠覆了大众媒体仅向少数精英
研究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骚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安作为第一个以专论形式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人,他一方面将《离骚》与《国风》《小雅》相比,凸显出《离骚》“好色而不淫”与“怨诽而不乱”的特征;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了屈原之行,赞扬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高洁品格。两汉与六朝时,司马迁、班固、王逸和刘勰等人围绕刘安骚评展开评论,他们从评屈入手,着重总结、研讨刘安骚评之语,逐渐形成了从人物本身向文本本
新闻媒体依托媒体记忆记录和储存民族文化,引导“过去”进入“现在”,沟通历史和未来,塑造文化传承的记忆框架,进而传承和保护着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应用媒体记忆相关理论,选取恩施权威主流报刊——《恩施日报》作为研究文本,以土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土家女儿会为研究个案。通过阐释媒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试图分析《恩施日报》的土家女儿会媒体记忆实践活动,评估媒体记忆实践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反思媒体
文学是作者用独特的话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近些年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构建清正廉洁的现代化社会期待也越来越高。在文学上一方面反应为反腐类作品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反应为人民群众对反腐类作品的鉴赏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此,笔者以伦理叙事为落脚点,对新时期周梅森反腐作品里的“自我与知识分子伦理”、“个体与历史伦理”、“父子伦理”等伦理叙事进行了分析,在“知识分子角色意识与自我表达”、“英雄个